专题库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库 > 濒危鸟类专题

双角犀鸟-濒危鸟类 Buceros bicornis

2013年03月26日 11:50
双角犀鸟分布图
双角犀鸟-中国野鸟图库

名称

拉丁名:Buceros bicornis Linnaeus, 1758

英文名:Great Pied Hornbill

别名:大斑犀鸟、印度大犀鸟、大犀鸟

 

分类

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科名:犀鸟科Bucerotidae(犀鸟类Hornbill

类群:攀禽

 

简介

很少见的体型很大(125cm)的黑白色犀鸟。

 

分布

 

国内分布

可见度:很少见

国内分布:仅分布于云南南部。

国际分布

国际分布:印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野外识别

整体特征

大小:很大(体长 > 80cm),体长125cm

体型:像犀鸟

主要颜色:黑

次要颜色:白

背面颜色:黑

背纹样式:纯色

腹面颜色:黑

腹纹样式:纯色

腿部颜色:黑

 

头部

嘴长:中等(大于头部长度但小于体长一半)

嘴的类型:粗长厚重(像犀鸟)

嘴部颜色:黄

眼睛颜色:红(雄),白(雌)

眼周颜色:黑(雄),橙(雌)

头顶羽冠:无

头顶颜色:黄

前额颜色:黄

喉部颜色:黑

颈部颜色:黄

 

飞行时特征

翅的类型:圆形(像麻雀)

尾的类型:圆尾(像八哥)

尾下颜色:白

尾下羽纹样式:黑色带纹

停留时特征

停留姿态:身体直立

停留位置:树枝

鸣叫频率:隔一段时间叫一次

尾部动作:与身体平行

行走时特征

行走方式:多步行

尾上颜色:白

尾上羽纹样式:黑色带纹

足的类型:并趾足(似常态足,但前3趾基部不同程度连并)

 

叫声

叫声特点:单调刺耳

叫声拼音:gokwer-gok

 

生态习性

生境

常出现的地方:森林

夜间栖息的地方:树冠

夜间栖息集群:无

 

觅食

活动时间:白天

食物:种子、果实、昆虫

觅食方式:静立啄食

 

繁殖

婚配制度:一雄一雌

繁殖生境:森林

巢的类型:洞穴巢

营巢集群:无

筑巢材料:草、树枝、树叶、羽毛

每窝鸟卵数量:2

鸟卵颜色:白、黄

鸟卵颜色样式:纯色

鸟卵大小:中等(鸡蛋大小)

孵卵方式:雌鸟孵卵

孵化时间:中等(31天)

雏鸟形态:晚成雏

寿命:30-40

 

迁徙

该种类为留鸟。

 

保护状况

濒危状况

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等级:近危NTNear Threatened

红皮书中的濒危等级:濒危(E

濒危状况:分布区狭窄,数量稀少。

致危原因:栖息地破坏、人类捕猎

 

保护等级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II

CITES附录:附录一

 

背景知识

双角犀鸟是大型鸟类,也是我国所产犀鸟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体长达120厘米左右。雄性成鸟长着一个30厘米长的大嘴和一个大而宽的盔突,盔突的上面微凹,前缘形成两个角状突起,如同犀牛鼻子上的大角,又好像古代武士的头盔,非常威武,因此得名双角犀鸟。上嘴和盔突顶部均为橙红色,嘴侧橙黄色,下嘴呈象牙白色。它的颊、颏和喉等部位均为黑色,后头、颈部为乳白色,背、肩、腰、胸和尾上的覆羽都是黑色,腹部及尾下的覆羽为白色。翅膀也是黑色,但翅尖为白色,还有明显的白色翅斑,极为醒目。尾羽为白色,但靠近端部有黑色的带状斑。腿灰绿色并沾有褐色,爪子几乎为黑色。雌鸟的羽色和雄鸟相似,只是盔突较小。有趣的是雄鸟眼睛内的虹膜为深红色,雌鸟的却是白色,在它们的眼睛上还生有粗长的睫毛,这是其他鸟类所少见的。

 

雌鸟在孵卵期间用自己吃剩下的食物残渣和粪便混合后堆积在洞口,将洞口封闭缩小,同时雄鸟也在外面用它的大嘴衔泥,并混合果实、种子和木屑将洞口封闭,仅留一个小孔让雌鸟嘴端能够伸出。雌鸟在洞中孵卵、育雏,既安全,又舒适,不怕风吹日晒,还有利于保护雏鸟免遭蛇类、猴类和猛禽等的威胁和侵害。雌鸟和雏鸟排便时,把肛门对准洞口,直接喷射出去,雌鸟还不时地用嘴将洞内的污物清除出洞口,以保持洞内的清洁。雌鸟在雏鸟孵出后还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换羽,这时几乎没有飞翔的能力,换羽之后,便将洞口的封闭物啄破,与长大的雏鸟一起飞出来。整个孵卵、育雏期间的食物,全由雄鸟供给。为了使“娇妻爱子”们都能得到充足的食物,雄鸟必须一次又一次地飞到外面觅食。这时,雄鸟还会将自己砂胃中的一层壁膜脱落下来,吐出体外,形成一个薄囊,它就用这个薄囊临时贮存觅到的浆果、坚果等食物,带回巢中。如果雌鸟没有伸出嘴来迎候,雄鸟便用嘴轻轻地敲打树干,通知雌鸟取食。因此,到繁殖期结束的时候雌鸟和雏鸟都长得很肥胖,而雄鸟却累得筋疲力尽,瘦骨嶙峋。

 

&nb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