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库

白马鸡 Crossoptilon cossoptilon

标本信息

  • 平台号

    2163C0001200007292

  • 标本号

    07188

  • 标本馆

    QTPMB

  • 国家

    中国

  • 单位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 保藏状况

    完整

  • 共享方式

    合作研究共享

  • 标本属性

    普通

  • 单位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 标识符

    CSTR:19715.10.2163C0001200007292

  • 物种名

    白马鸡

  • 拉丁名

    Crossoptilon cossoptilon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鸟纲 Aves

  • 鸡形目 Galliformes

  • 雉科 Phasianidae

  • 资源编码

    21131113118

  • 描述

    郑作新:1978: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通体大都白色,头侧绯红;头顶具黑色短羽;耳羽簇白色,呈短角状,突向头后;飞羽灰褐色;尾羽特长,大都辉绿蓝色,末端沾紫色光泽。 形态 (根据指名亚种的标本) 雄性成鸟:头顶密被以黑色绒状羽;耳羽簇白色,向后延伸成短角状,在其自然状态下并不突出于颈项之上;上下体羽几乎纯白,羽端疏离而呈发状,背羽沾灰;颏和喉沾棕;较长的翅上覆羽和尾上覆羽稍带暗灰色;初级覆羽内翈暗褐,外朔暗灰褐而缘以白色:次级飞羽黑褐而有紫色反光;初级飞羽及小翼羽暗褐;尾羽20枚(有时22枚),基部灰,向后转为紫铜色,端部呈暗绿和深蓝紫色,均呈现金属光泽;中央一、二对尾羽的大部分羽支长而稍疏离,但不披散,长度也不如蓝马鸡和褐马鸡;尾亦较后二种为扁平,不很侧扁,而且向下垂曲。 雌性成鸟:体色酷似雄鸟,但体形稍小,体羽有时亦较暗淡。 雏鸟(约2月龄):嘴纯黑;跗蹠暗红。头顶黑;颊裸露,呈肉红色;眼后出现白色耳簇羽,但较成鸟为短;背羽灰色,具黄褐色羽干纹;,尾羽黑褐,而向下曲;两翅大都灰褐;腹灰白。 一年生雌性雏鸟(1960年6月3日采于四川木里):体长约130毫米。头顶以及上体余部深栗褐色,背上稍具黑褐色横斑;两翅大都棕色,而杂以暗褐色横斑和细点,有的羽端转为白色,眼后有一棕褐色纵纹;下体前为乳黄色,向后转为乳白色;覆腿羽背面棕褐色,腹面大都乳黄色。尾尚未完全发育。 虹膜橙黄色;脸部裸出,具疣状小突,呈辉红色;嘴粉红色;脚和趾均红,爪呈角色。雄鸟具距。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5) 2,220—3,000 835—998 37—40 310—324 490—525 94—97 ♀♀(5) 1,250—1,783 803—1,022 34—36 280—305 400—495 84—93 郑作新:1978:生物学描述 生态 常栖于高山海拔3,000米高度直至雪线附近,大多二、三十只结群,在松和橡树等的密林中,或杜鹃丛间活动,多在林间草地或林缘觅食,活动范围不很大,在斜坡和空旷的草野上很少见到。藏马鸡不似蓝马鸡、褐马鸡之怯懦,有时还接近村落而不畏惧。它们常结群游荡,约20—30只结小群,至秋季群集更大,曾见藏马鸡同血雉、雉鹑一道在树枝上栖息。常在早晨或傍晚啼叫,叫声甚为宏亮、急促相连的呼呼声,间断以短促的“咯咯”声,在2、3公里远处都能听到。飞行非常费力,往往仅短距离,并常落在树枝上。 藏马鸡的食物,据我们于6月间在四川木里对丽江亚种2个鸟的嗉囊与胃的剖检,主要为植物性物质,包括野生植物与农作物。 我们曾于1961年4—5月间在四川马尔康头道坪,做过关于狩猎禽的路线统计二十多次,观察结果已列在血雉的生态项下(表16)。所统计的狩猎禽,计有藏马鸡(指名亚种)、血雉、雉、雉鹑及斑尾榛鸡等,其中以藏马鸡见到的数量最多,达100只,而见到的次数为13次,仅次于血雉。藏马鸡所见到的数量,为雉的3倍,以及雉鹑或榛鸡的4倍,可见它是当地的优势种。 在样方调查(方法参看血雉项下)中,关于藏马鸡的数量,列如表18。(注:见表18) 由表18可见,在四川马尔康林区,每4公顷可见到藏马鸡1只,其蕴藏量实为该地林区狩猎禽中之冠。 藏马鸡用嘴挖土寻食。李德浩等(1965)在青海玉树地区,对藏马鸡的昌都亚种进行观察。由17个胃的剖检分析,除检得鞘翅目昆虫一次、鳞翅目幼虫二次外,其余都是蕨麻、草叶、草根、云杉花和果、青稞种子、海棠果等。 5月30日至6月12日间,在玉树的一个林场曾发现藏马鸡的巢,在云杉林中的枯朽倒木下面。巢呈椭圆形的浅碟状,其外径500×300、内径341×220毫米,巢深12毫米。巢的材料是云杉的枯枝、苔藓、枯草、残羽等。56个卵重量平均63.9(59.3—67.8)克,大小58.4(55—65)× 44.1(44—45.4)毫米。卵纯色无斑,其中有8个呈土黄色,另7个呈青灰色(图版八:图9)。 郑作新:1978: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本种马鸡是由霍奇森(Hodgson)于1838年在其原始文献第7卷第864页上,命名为“Phasianus crossoptilon”,而在第46图版上却注为“Crossoptilon Tibetanus”。依页序优先的原则,应定为“C.crossoptilon”。 藏马鸡所分化的5个亚种中,指名亚种和丽江亚种均大都白色,分布于本科分布范围的中部和东部;藏南亚种大都灰蓝色,分布偏西;玉树亚种大都淡灰色,分布偏北。这些亚种比较恒定,而分布在它们之间的昌都亚种,体色变异很大,其中很可能包括了一些上列三亚种的混交类型。但也有人认为这些居间标本全是混交类型,因而否定了本亚种的确立。 亚种分化 迄今所知,藏马鸡在我国境内有5个亚种的分化 郑作新:1978: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尾羽可供装饰用品。 由于野生的数量比较有限,现列为国家保护动物。藏马鸡 (除藏南亚种外)动物园已多进行饲养,供观赏之用。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