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库

黑顶麻雀 Passer ammodendri

标本信息

  • 平台号

    2162C0001200004965

  • 标本号

    0762524

  • 标本馆

    LZU

  • 国家

    中国

  • 单位

    兰州大学标本馆

  • 采集地

    甘肃省

  • 产地1

    GS

  • 采集人

    白涛

  • 保藏状况

    完整

  • 共享方式

    合作研究共享

  • 标本属性

    普通

  • 单位

    兰州大学标本馆

  • 标识符

    CSTR:19715.10.2162C0001200004965

  • 物种名

    黑顶麻雀

  • 拉丁名

    Passer ammodendri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鸟纲 Aves

  •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 麻雀科 Passeridae

  • 资源编码

    21131113118

  • 描述

    王祖祥:1998: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雄鸟头顶中央黑色;项侧淡茶褐色;背沙棕色,具少量的黑色条纹;雌鸟似雄鸟,但较苍淡和较暗。 形态 (据新疆亚种) 雄性成鸟(夏羽):头顶中央黑色,两侧沙棕色;背、肩及腰部亦呈沙棕色,背部具稀疏的黑色纵纹;尾、翅羽淡黑褐,均具淡棕或沙棕色羽缘,内侧飞羽外翈羽缘尤为宽阔,翅上更具一宽一狭的二道白色横斑,翼弯处为黑色;眼先、颏、喉等概黑色;颊、喉侧及下体余部白色,体侧微沾淡沙棕色。 雄性成鸟(秋羽):头顶的黑色羽毛具宽阔的沙棕色羽缘,使黑色被间隔成斑点状。 雌性成鸟:翅羽及尾羽褐或淡褐色,其羽缘与上体其余部分为沙棕色,背具或多或少的褐色纵纹;翅具有与雄鸟一样的横斑;有一宽阔的淡红褐色眉纹;颏至胸及体侧沙棕色,喉具一稍暗色的块斑;腹部更淡而近白色。 幼鸟:酷似雌鸟。喉部无块斑;眉纹特显著。 虹膜褐色;嘴:雄鸟黑色,秋天转褐,雌鸟为黄褐色;脚肉黄色。幼鸟虹膜深灰,嘴灰色,基部黄绿;脚苍白色。 量衡度:(注:见图1) 王祖祥:1998:生物学描述 生态 栖息于海拔850—1100m地带,常群聚于荒漠红柳及胡杨树间,也见于沼泽地,一般成对或3—5只的小群活动。叫声是一种和谐的吱喳声和一种短促的哨声。 经27个鸟胃分析,其中4个纯含小麦,3个纯为甲虫或蝇类等昆虫,兼有植物质和甲虫的有5个,其余的纯含植物质,包括红柳叶、胡杨芽、杂草子、桑葚等。另从4个雏鸟胃中见主要以昆虫为食,、有象甲、瓢甲、金龟甲、虎甲及其他甲虫,其中有二胃兼有小米。 4月末在且末采到睾丸膨大至6mm×5mm或7mm×5mm的雄鸟3只及卵泡膨大达8mm×8mm的雌鸟1只。5月中在尉犁发现一对亲鸟啣着羊毛于胡杨树的朽木洞中作巢,巢距地高约1.5m;内有芦苇、鸽羽、羊毛、树叶等垫衬;另发现一巢于附近同样高度,巢以罗布麻作主要材料,稍杂有羽毛,洞深约25.0cm(柱形),巢深13.0cm,洞口大小10.0cm×40.0cm,并采得亲鸟一对及雏鸟4只;另外又采到2雌鸟,一只的卵巢内有3个很大的卵泡,即将产卵;另一鸟孵卵斑明显,卵巢已萎缩。9月中,在阿克苏采到的鸟,有一对已全换上新羽装,其余的鸟外侧飞羽第一、第二枚多未及原来的一半长,一些还刚出羽芽、羽鞘尚末脱落。 王祖祥:1998: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P.a.nigricans原被钱燕文(1965)附录据Vaurie(1959)为P.a.ammod-endri。据考证ammondendri亚种的分布区主要在前苏联的锡尔河上游和中游、伊犁河谷、伊塞克湖;另外还有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的玛纳斯河谷。而nigricans亚种是由郑作新(1976)据Степаняч(1961)所定,其分布区与ammodendri亚种显然有别,该亚种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的布尔津、青河、克拉玛依及玛纳斯,因此我们认为nigri-cans亚种的确立是合适的;但是这两个亚种的分布区在玛纳斯一带有重叠,所以ammod-endri亚种的存在也是可能的,这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亚种分化 全世界共3个亚种,我国有2个。 王祖祥:1998:生境与习性 栖息于海拔850—1100m地带,常群聚于荒漠红柳及胡杨树间,也见于沼泽地,一般成对或3—5只的小群活动。叫声是一种和谐的吱喳声和一种短促的哨声。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