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库

榆黄足毒蛾 Ivela ochropoda

标本信息

  • 平台号

    2161C0001600315919

  • 标本号

    LE150844

  • 标本馆

    NWAFU

  • 国家

    中国

  • 单位

    昆虫博物馆

  • 采集地

    陕西省

  • 产地1

    SN

  • 产地2

    宝鸡市

  • 产地3

    太白山

  • 采集人

    孙文杰

  • 保藏状况

    良好

  • 共享方式

    合作研究共享

  • 标本属性

    普通

  • 单位

    昆虫博物馆

  • 标识符

    CSTR:19715.10.2161C0001600315919

  • 物种名

    榆黄足毒蛾

  • 拉丁名

    Ivela ochropoda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昆虫纲 Insecta

  • 鳞翅目 Lepidoptera

  • 毒蛾科 Lymantriidae

  • 资源编码

    21131579193

  • 描述

    翅展 雄25--30 mm,雌32--40 mm。 形态 触角干白色,栉齿黑色;下唇须鲜黄色;体白色;足白色,前足腿节端半部、胫节和跗节鲜黄色,中足和后足胫节端半部和跗节鲜黄色。前、后翅白色。 雄性外生殖器 钩形突细长,微向腹面弯曲,基部宽,其两侧各有一向内弯的突起;抱器瓣圆勺形,内面基部有两个突起,其一为圆形突起,上生许多长刺,另一为囊形膜质突起,内侧生许多小刺;阳茎短,圆柱形,末端尖锐,基部膨大。 雌性外生殖器 肛乳头大,布长毛,后表皮突短;第八节短,前表皮突长,粗壮;囊导管短且骨质化强;交配囊长形,交配囊刺小,圆形。 卵椭圆形,灰黄色,外被灰黑色分泌物。 幼虫体长25~35 mm;头栗色;体浅黄绿色,气门上线苍白色,气门下线米黄色,气门黑色;瘤黑色,其上生黄白色毛簇,基部周围黑色,腹部第一、二和第八节瘤大,生黑色毛簇;翻缩腺黑褐色;腹部第八、九节背面绯橙色。 蛹体长15mm左右;体黄绿色,腹面青灰色;复眼红褐色;中胸两侧各有一黑褐色毛束,竖起;中胸和腹部第四至七节背面有黑色和黑褐色斑;腹部第一、二、三节前半褐色,上布褐色短毛丛;臀棘黑色。 生活习性 在北京一年发生二代,以幼龄幼虫越冬;翌年4~5月间开始活动取食,5月中旬开始化蛹,6月下旬化蛹结束,成虫于5月下旬可见,7月中旬羽化结束。开始化蛹,9月下旬化蛹结束,成虫于8中旬可见,9月下旬羽化结束,从8月中旬至10月上旬可见到卵。于9月上旬可见初孵化幼虫,10月初幼龄幼虫开始在树皮缝隙中结薄茧越冬。成虫趋光性强,成虫羽化后交尾于第二~三天产卵,卵块产于嫩枝叶上或 叶背面,排列成串,外被灰黑色分泌物,每个卵块含卵平均十余粒(8~30粒),老熟幼虫在叶面上、树干缝隙中或杂草上吐少量丝作茧化蛹;第一代幼虫危害最烈。 防治 (1)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2)用化学药剂毒杀幼虫,常用80%敌敌畏乳剂800倍液喷杀幼虫、用2.5%敌杀死20000倍液喷杀幼虫、用50%杀螟松800倍液喷杀幼虫,杀虫效果均可达95%~100%。 天敌 寄蝇科:Schineria tergesina Rondani。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