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库

草木樨近绢蓟马 Sussericothrips melilotus

标本信息

  • 平台号

    2161C0001600260620

  • 标本号

    TY011485

  • 标本馆

    NWAFU

  • 国家

    中国

  • 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标本馆

  • 采集地

    陕西省

  • 产地1

    SN

  • 产地2

    咸阳市

  • 产地3

    杨凌

  • 采集人

    冯毅

  • 保藏状况

    良好

  • 共享方式

    合作研究共享

  • 标本属性

    普通

  • 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标本馆

  • 标识符

    CSTR:19715.10.2161C0001600260620

  • 物种名

    草木樨近绢蓟马

  • 拉丁名

    Sussericothrips melilotus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昆虫纲 Insecta

  • 缨翅目 Thysanoptera

  • 蓟马科 Thripidae

  • 资源编码

    21131555107

  • 描述

    雌虫(长翅型):体长1-1.1mm。体二色,除厦部节Ⅲ一Ⅶ或Ⅳ一Ⅶ淡黄或黄色外,其余部分棕色;触角节I-Ⅲ(最端部略暗除外)淡黄至黄色;前翅近基部(包括翅1/5)及端部(约占翅长4/5)暗黄色。各足棕含色,但股节、胫节的基部黄色。体鬃与所在部位同色。 头宽于长,短于前胸,长99μm(以下量度单位相同),后缘宽189。眼后一条弧线把后部切割成半月形后头区。眼间线纹中有细颗粒,眼后有众多横纹。复眼长70,前单眼前鬃长29前侧鬃长31;单眼间鬃较前两种单眼鬃细而短,长24,间距21,位于前单眼后缘之两侧,在前后单眼外缘连线上。单眼和复眼后鬃共6对,较短。触角8节,节Ⅱ最粗,节Ⅲ最长,基部有梗,端部如同节Ⅳ细如瓶颈。各节长(宽):节Ⅰ22(30),Ⅱ32(26),Ⅲ65(18),Ⅳ58(19),V47(17),Ⅵ53(17),Ⅶ10(6),Ⅷ14(4),总长304,节Ⅲ长为宽的3.7倍。触触角节Ⅲ、Ⅳ又状感觉锥臂长28;节Ⅴ外端简单感觉锥长6,侧锥长26;节Ⅵ外端锥长19,内侧锥长31。节V和Ⅵ内侧感觉锥基部常与该节愈合。口锥端部较窄,伸达前胸腹片后部。 前胸长128,中部宽233、背片布满交错横纹;骨化板前缘中部显著凹,板区内前内角及后部两侧各有一小无纹区,两侧有大而横的无纹区。各边缘鬃及板区的内鬃大小近似;各边缘鬃长:前缘鬃30,前角鬃20,側鬃13,后角外鬃19,后角内鬃15,后缘鬃内Ⅰ30,内Ⅱ36,板区内前缘鬃3对,侧缘鬃2对。中胸盾片布满横交错较;前外则鬃不一股,短于中后鬃和后缘鬃,长12;中后鬃长24,距后缘23;后缘鬃长25,距后缘20,后胸盾片中、后部有交错横纹,中部线纹略呈迂回网纹;后部横纹内有极短纵线;两侧纵线内有模糊微颗粒;前缘鬃长30,距前缘5,前中鬃自身的间距大于与前缘鬃之间的间距,长32,距前缘36,间距36。无细孔。前翅剑形,仅基部宽;长795,宽:近基部(翅瓣端处)84,中部47,近端处31;前缘鬃23根,前脉基鬃15+端鬃3根,后脉鬃缺;翅瓣前缘鬃5根;前缘鬃长42,前脉鬃长31.中胸腹片内又骨刺长25;后胸内叉 骨刺呈双分支,长15。后胸腹片横向半月形,前缘线不特别骨化,中部略向后凹,各足股、胫节密被徽毛;前足股节较膨大,后足基节粗大,互相靠近;后胫、跗节较长。 腹部节Ⅰ-Ⅷ背片密排微毛,且后缘梳毛完整;节Ⅱ-Ⅶ背片前脊线显著,脊线上每侧有深色骨化结点2+1。节Ⅱ-Ⅶ背片鬃大小近似,除内Ⅲ鬃在后缘上以外,其余背片鬃均位于背片之前。节Ⅸ背片有弱线纹;背片鬃较特殊,前排鬃4对,长约43-50,后缘鬃6对,3对长鬃长度:背中鬃63,中侧鬃70,侧鬃95;长鬃间的短鬃也较长,长约45-50。节X背片亦有弱纹,长鬃2对,在后缘之前,长约58-68。节Ⅱ-Ⅵ腹片完全密排微毛,后缘梳毛完整,节Ⅶ-Ⅷ腹片中部缺微毛;节Ⅶ后缘两侧有梳毛。无附属鬃。 雌虫(短翅型):体色和一般结构与长翅型相似,但翅胸窄,宽似前胸,翅短小,仅伸达腹部节Ⅰ。 雄虫(短翅型):一般结构相似于雌虫,但体小,腹部节Ⅰ-Ⅶ黄色,翅短小。腹腹部节Ⅸ背鬃长度近似,约38-50,前排2对,中排1对,后排4对。腹片节Ⅳ-Ⅶ有横腺域,节Ⅶ的中部长10,端长7和10,宽41。各节腺域宽度和腹片宽度:节Ⅳ28和177,节Ⅴ27和225,Ⅵ27和180,Ⅶ41和175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