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库

红尾伯劳 Lanius cristatus

标本信息

  • 平台号

    2151C0001200004959

  • 标本号

    SCUM202716

  • 标本馆

    SCUM

  • 国家

    中国

  • 单位

    四川大学标本馆

  • 采集地

    四川省

  • 产地1

    SC

  • 产地2

    成都

  • 采集人

    吴大均

  • 保藏状况

    完整

  • 共享方式

    合作研究共享

  • 标本属性

    普通

  • 单位

    四川大学标本馆

  • 标识符

    CSTR:19715.10.2151C0001200004959

  • 物种名

    红尾伯劳

  • 拉丁名

    Lanius cristatus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鸟纲 Aves

  •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 伯劳科 Laniidae

  • 资源编码

    21131113163

  • 描述

    郑光美:1998: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体形似荒漠伯劳但背羽与尾羽均为褐色,初级飞羽不具翅斑。 形态 (据普通亚种) 雄性成鸟:额至头顶前部为淡灰色,自后头至上背、肩羽逐渐转为褐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棕褐;尾羽棕褐,具有多数深褐色的隐横斑;自嘴基至眼先过眼有一宽阔的 黑纹直达耳区;眼上有白色眉纹后延至耳羽上方;翅覆羽及飞羽黑褐色,大覆羽和内侧飞羽外翈有宽阔的淡棕色缘,中覆羽亦微具淡缘。颏、喉纯白,下体余部棕白,胁羽棕色较浓;下腹中央近白色。 雌性成鸟:与雄鸟相似但棕色较淡,贯眼纹为黑褐色;前额的灰羽不似雄鸟鲜艳,染 有褐色;颈侧、胸、胁及股羽散见有细鳞纹。 幼鸟:似雌鸟但上体更褐,背羽羽缘淡棕,腰及尾上覆羽杂有黑横斑。下体污白,胸、胁满具黑褐色鳞纹。 雏鸟:上体概为棕褐色,腰及尾上覆羽更深,各羽均满布黑色横斑和棕色羽缘;尾羽暗棕褐色,中央尾羽近黑褐色,各羽均具淡棕色羽缘;翅覆羽暗棕褐色具宽阔的棕色 羽缘和一黑褐色次端纹;眉纹淡棕,眼先、过眼纹及耳羽黑褐色并杂有稀疏棕色羽。下体灰白色,颏、喉、胸、胁及颈侧均布有黑褐色密鳞纹。 虹膜暗褐色;嘴黑;脚铅褐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27) 31.9 192.3 15.2 89.2 88.3 24.9 (28—38) (180—210) (13—17) (82—95) (77—100) (23—26) ♀♀(20) 32.6 190.1 14.7 88.6 86.7 24.7 (17—40) (178—210) (14—16) (81—96) (79—95) (23—26) 郑光美:1998:生物学描述 生态 红尾伯劳为广布于我国的温湿地带森林鸟类,为平原、丘陵至低山区的常见种,尤以在低山丘陵地的村落附近数量更高。5月上旬迁来,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常在较固定的栖点(树枝、电线)停栖,环顾四周以猎捕地表的小动物和昆虫。该猎点的这一段较粗树枝的树皮被剥光,并用树皮纤维筑巢。郑作新等(1958)剖检43个红尾伯劳的胃,所见昆虫占99.6%,以鞘翅目昆虫最多,占31频次,包括金龟甲、沟叩头甲、伪步行甲、象甲等;其次为鳞翅目夜蛾科和天蛾科幼虫,以及蝼蛄、负蝗、螳螂等。我们在野外所见,此鸟喜食蝼蛄、蝗虫和地老虎,也捕捉蜥蜴,将之穿挂于树上的尖枝杈上,然后撕食其内脏和肌肉等柔软部分,剩余物则挂在树上绝不回顾。为了了解这种捕食习性,我们从雏鸟开始长期饲养红尾伯劳和牛头伯劳,发现幼鸟就具有将食物(肉条)挂钩在笼内尖刺物上撕食的本能,而并非贮藏。所以,所称的“贮藏”或“供作猎捕诱饵”的说法,均不符实。 繁殖期自5月中旬至7月,雄鸟占据一块领域,将入侵的鸟类赶走,包括斑啄木鸟、喜鹊、黑卷尾、黄鹂、黑尾腊嘴雀及麻雀等,驱逐到20一30m以外,据此推测其领域面积约在400—1000m2左右。但在种群密度高的地区,红尾伯劳的领域可被后来的同种或异种鸟类压缩或分割。在我国大部地区能见到红尾伯劳与卷尾(黑卷尾或灰卷尾)的“联合(檠)敌”行为,实为这种领域分割在特殊条件下的反应,即入侵者卷尾从早期与红尾伯劳之间争夺领域的斗争,逐渐转化为二者共同抵架大型入侵鸟类,以保护共有的领域的现象(郑光美、魏潮生,1973)。 鸣声噪厉,其音阶在伯劳类均近似,主要有“zicha-zicha………”,“gar-,gar-,………”,“jia-jia……”,并可模仿巢区附近的大山雀、灰喜鹊、家燕、山鹊镐、雨燕和红脚隼的鸣声,也有美妙动听的鸣啭。已成对的个体间频繁出现雄鸟的求偶炫耀和雌鸟的应答,其姿态在伯劳类间带有共性,即雄鸟自树端高飞数米再复栖于原处;或步步紧逼雌鸟,作摇头、摆尾及鞠躬等姿态,然后以喙与雌鸟接吻;雌鸟则下垂双翅并快速抖动、尾羽展开如扇(图7)(郑光美、魏潮生,1973)。 筑巢活动在5月下旬到6月中旬,由雌雄鸟共同担任。巢材均就地取得,在东北和 华北地区,大部巢内编入蒿草及花序。筑巢期6—7天,巢多位于林缘及开扩地附近,据对北京的164巢的调查,有78.05%在阔叶树,21.95%在针叶树上;较常选用的树种有刺槐(22%)、榆树(17.7 %)、侧柏(14.6%)、香椿(11%)、柳树(9.7%)等。对142巢距地高度的测量,平均距地为9m,以6—8m最多,占59%。巢以草茎为主编成,混以大量树皮纤维、植物根、毛、羽以及线绳等。对43巢的测量,平均外径10.7—11.5cm,内径6.8—7.3cm,巢高9.2cm,巢深5.5cm。产卵期5月下旬至7月中旬,每年繁殖一窝。满窝卵5—7枚,每日产出1枚,最高窝卵数为8枚。117卵的平均卵重3.1 5±0.04g,平均卵径16.9—22.3mm;卵淡粉或淡青色,具紫褐色细斑及灰褐色疏斑,在钝端较集中。孵卵由雌鸟担任,于末卵产出之前1—2天即开始坐巢,卵的孵化期为14—15天,首、末卵的雏鸟破壳相距2—4天。在整个孵卵期间,雄鸟皆衔虫饲喂雌鸟,每当雄鸟来巢时,雌鸟即抖动双翅,发出似隼的叫声索食。 刚出壳的雏鸟重2.6g,除腹侧有一行绒羽外,全体光裸。6日龄睁眼,背、翅及尾羽羽尖开始露出。10日龄背羽及尾羽羽鞘开始破裂。12日龄上嘴出现齿突。14—15日龄开始离巢。15—30日龄在巢区附近由双亲继续抚育。40一55日龄进行雏后换羽成为幼鸟。实验测定雏鸟的化学体温调节能力始于10日龄。 郑光美:1998: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红尾伯劳为我国分布广、数量多的重要食虫益鸟,应严加保护。近10余年来据对北京园林地区的调查,种群密度已显著下降,估计可能与农村及园林地区所施过量的农药残毒有关。很有必要开展研究加以解决。 郑光美:1998:其它信息 亚种分化 红尾伯劳共有4个亚种,均见于我国。 亚种检索 1.头顶及额羽灰色………………………………………………………普通亚种 L.c.lucionensis 头顶为棕褐或栗褐色…………………………………………………………………………2 2.头顶及背羽栗褐色,前额有宽阔的白色额带,眉纹白色甚宽…日本亚种 L.c.superciliosus 不具上述特征……………………………………………………………………………………3 3.头顶栗褐,背羽棕褐,在前额有淡棕至灰棕色的窄额带,额带与头顶之间界限不明显,为逐渐过渡 ………………………………………………………………………指名亚种 L.c.cristatus 头顶淡棕褐色,背羽灰褐,不具额带,眉纹狭窄……………………东北亚种 L.c.confusus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