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库

蛎鹬 Haematopus ostralegus

标本信息

  • 平台号

    2141C0001200000547

  • 标本号

    727050011

  • 标本馆

    HNU

  • 国家

    中国

  • 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 采集地

    海南省

  • 产地1

    HAN

  • 保藏状况

    完整

  • 共享方式

    合作研究共享

  • 标本属性

    普通

  • 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 标识符

    CSTR:19715.10.2141C0001200000547

  • 物种名

    砺鹬

  • 拉丁名

    Haematopus ostralegus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鸟纲 Aves

  • 鸻形目 Charadriiformes

  • 鹬科 Scoiopacidae

  • 资源编码

    21131113127

  • 描述

    马鸣:2006: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属于鸻鹬类中体型较大的种类。体羽为黑与白二色。头部、颈、前胸、背黑色;翼黑色,具白色大斑。腰部及尾上覆羽白色,胸部以下也为白色。嘴粗而长,端钝,为橙红色。跗蹠短粗,呈粉红色。 形态 头、颈、上胸、上背和肩黑色,泛亮光。下背、腰、尾上覆羽和尾羽基部白色;尾羽余部黑色。胸以下,包括腹部及其两侧和尾下白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褐色,内侧初级飞羽中部具白色,内侧次级飞羽先端白色,翅上大覆羽白色,形成明显的白色翅斑。翼下覆羽皆白色。繁殖期成鸟具有鲜红色的眼环。非繁殖期成鸟和幼鸟的喉颈部或具有白色的横带(国内标本尚未见此特征)。 虹膜红色(成体)或棕红色(亚成体)。嘴橙红色(成体)或暗红色(亚成体)。脚粉红色或灰色。 量衡度 (mm,g;东方亚种 H.o.osculans;据复旦大学、上海自然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的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6) 一,540 500,460 96,99 274,264 120,116 51,57 510,537 460,465 86,95 265,245 107,120 58,51 ♀♀(2) 一,520 一,490 77,105 260,258 102,111 53,51 马鸣:2006:生物学描述 栖息于的多岩石或沙滩的海滨、河口,内陆的湖岸、苇田、河谷浅滩等。实行一雌一雄制,有比较牢固的配偶,最长的婚姻记录持续了至少15年之久。而其寿命可以超过20年。据张跃文等(1991),蛎鹬每年3月中旬至4月份迁来辽宁双台子河口,4月上中旬开始营巢,4月底产卵,窝卵数通常3枚,偶然1—2枚或4枚。平均卵径为57.9 mm×43.4 mm,平均重量45.6(37—53.8)g。雌雄鸟轮换卧巢孵卵,但以雄鸟为主。具有强烈的护巢和恋巢行为。当人接近巢区,亲鸟会在空中不停地旋飞和发出尖利的鸣叫,有时也会装成受伤的样子,一瘸一拐地在地面表演,吸引入侵者的注意力。孵化期22—24天。主要以牡蛎、贻贝、昆虫、小鱼、虾和蟹等为食。调查还发现,蛎鹬的出雏率只有24.3%,原因有二:①暴雨和洪水毁巢,59.5%的卵被冲走;②当地有拣蛋的习俗,他们所到之处鸟卵无一幸存。 尚玉昌(1998)在其《行为生态学》中列举了蛎鹬幼鸟觅食行为的个体发育问题。由于它们的捕食对象(瓣鳃类和蟹类)难度较大,幼鸟需要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才能使觅食率达到最大。在个别情况下幼鸟要依赖成鸟喂养达1年之久。但如果是以多毛类蠕虫为食的鸟类,其幼鸟只需6—7周便可独立觅食了。可见养育期的长短与觅食难度成正相关。 1993年5月在天津塘沽回收到环自台湾台南四草的脚环,环志时间是同年的3月7日(张孚允,1997)。据尹琏等(1994)报道,东部种群的数量约1 000只,处于濒危状态。2001年1月26日在韩国的 Yooboo Is.(Keum River Estuary Mouth)统计到至少5 700只蛎鹬(OBC Bull,34:88—89)。这是新发现的一个最大的越冬地。据近年调查,在双台子河口秋季的数量达到500只(Barter,2002)。据Ens和Goss-Custard(1986)报道,在越冬期间蛎鹬经常发出低沉的“哼唱”,有的还会有精彩的“蝶飞”表演,这实际上是在与同伴联络或在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及领域范围。 马鸣:2006:分类讨论 亚种分化 据Peters(1934)、Dementiev et al.(1951)和 Johnsgar(1981),曾经划分出17个亚种。后经亚种合并或被升格为独立的种,现仅剩下3—4个亚种(del Hoyo et al., 1996;Inskipp et al.,1996),即分布于欧洲的指名亚种H.o. ostralegus;分布于中亚的中部亚种(新疆亚种)H.o.longipes;分布于亚洲东部的东方亚种 H.o.osculans;(另一有争议亚种分布于新西兰,即 H.o. finschi)。亚种之间除了翼斑的大小、羽毛颜色深或浅的差异外,喙的平均长度由西向东逐渐增加。据del Hoyo et al.(1996),指名亚种的嘴峰:76 mm(♂)和81 mm(♀);新疆亚种的嘴峰:78mm(♂)和89 mm(♀);东方亚种的嘴峰:99 mm(♂)和96 mm(♀)。据Peters(1934)和Vaurie(1965)报道,H.o.longipes 分布至新疆的塔尔巴哈台山、阿尔泰山和伊犁地区。Meyer de Schauensee(1984)也将偶然分布于西藏西南部(Rugong)的亚种确定为 H.o.longipes。 中国分布2个亚种,即东方亚种 H.o.osculans 和新疆亚种 H.o.longipes。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