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库

波纹纵杂毛虫 Kunugia undans

标本信息

  • 平台号

    2113C0001600273834

  • 标本号

    329232

  • 标本馆

    HBU

  • 国家

    中国

  • 单位

    河北大学

  • 采集地

    甘肃省

  • 产地1

    GS

  • 产地2

    麦积区

  • 产地3

    观音林场

  • 采集人

    李娟

  • 保藏状况

    1.完整

  • 共享方式

    1.完全开放共享

  • 标本属性

    普通

  • 单位

    河北大学

  • 标识符

    CSTR:19715.10.2113C0001600273834

  • 物种名

    黄斑波纹杂枯叶蛾

  • 拉丁名

    Kunugia undans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昆虫纲 Insecta

  • 鳞翅目 Lepidoptera

  • 枯叶蛾科 Lasiocampidae

  • 资源编码

    21131579185

  • 描述

    体长:雄蛾26—31mm,雌蛾27—32mm;翅展:雄蛾54—69mm,雌蛾67—92mm。 雄蛾体浅褐色,触角梗节黄色、羽枝黄褐色。翅黄褐色,前翅中、外横线褐色,两线间及外缘区呈褐色宽带;亚外缘斑列黑褐色不甚明显,与外线问黄色,中间呈不太明显的褐色纹。中室端白点明显,与翅基间隐现一黄色圆斑。后翅斑纹不明显,翅反面成3条褐色弧形带。雌蛾体黄褐色,翅浅黄褐色,前翅中、外横线及亚外缘斑列淡褐色,中、外横线间形成淡黄褐色宽带,一侧衬以淡黄褐色线纹。中、外横线双重,外线明显波状,后翅无斑纹,缘毛灰黄色,翅反面浅黄褐色,中间呈3条褐色弧形带。 雄性外生殖器 与波纹杂枯叶蛾 Cyclophragma undans 相近似,但阳茎膜上的阳茎针平均在7枚左右,大抱针基部粗,端部尖,抱足亦较细。 雌性外生殖器 与波纹杂枯叶蛾比较,前阴片中间的缺口角度大,呈钝角形。 卵 椭圆形,初产时浅绿色,渐变成粉红色,最后呈红褐色。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60—100mm。3龄前橙黄色,3龄后呈棕黄色、暗红褐色或灰褐色。体被灰色长毛,尤以两侧气门下缘毛最多。头褐色,颜面有一火字形斑。胸部第2、3节背面有2束深蓝色发亮的毒毛丛。腹部各节背面有一对瘤状突起,上面生有一对白色毛片束和黑色长毛,在白色毛片束之间,有一个黄斑。胸、腹部腹面均为棕黄色。 蛹 为暗红褐色,椭圆形,长20—25mm。茧灰色,茧上有毒毛。 在山西省每年发生1代,以2—3龄幼虫在枯枝落叶下越冬。第2年4—5月上树活动取食,7月中旬开始化蛹。幼虫期320—335天。7月下旬为化蛹盛期,8月底为末期。蛹期15天左右。8月上旬开始羽化,8月中旬为羽化高峰。8月中旬开始出现卵,8月底、9月上旬为产卵高峰,卵期10天左右。幼虫从8月下旬到9月初出现,10月中旬开始越冬。越冬前幼虫取食期约40天左右。 成虫在晚间活动、交尾、产卵,21—1时最活跃。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成虫羽化后多在1小时以后才进行交尾,交尾后1天开始产卵。每头雌蛾一般产卵130多粒,最多可产270粒。卵多成团状或散产在阳坡灌木的向阳面枝叶腋部或叶丛中,或向阳的松树针叶丛中。 幼龄幼虫有群集、迁移的习性,喜阴凉,怕高温,食性很杂。初孵幼虫群集在一起,然后逐渐吐丝下垂,分散危害。幼虫取食一段时期后,到10月中旬,以2—3龄幼虫在阳坡的枯枝落叶、石缝、土块下越冬,来年4月下旬到5月上旬幼虫出蛰,继续取食危害。到夏天高温季节,老龄幼虫转移到阴坡取食。随着季节和温度的变化,取食时间也有所变化,越冬前和早春幼虫多在晴暖的白天取食。到夏季白天11—15时幼虫则很少活动,隐藏在树叶下、草丛中等处,或两尾足紧攀树枝,头部朝下,将身体悬于空中不吃不动,当早晚温度较低时才爬上树梢进行危害。阴雨天气幼虫可整天危害。大量取食主要在黑夜,当6—7月份山上虫量较多时,晚上可听到幼虫取食的“沙沙”声。老熟幼虫,于较阴凉、潮湿的石块下,土块下等缝隙中结茧化蛹。 天敌 幼虫在7—8月份进入雨季时会受到白僵菌的侵染,大量死亡。捕食性天敌昆虫有广腹螳螂和日本土蜂。捕食性鸟类有灰喜鹊。卵期天敌有黑卵蜂、赤眼蜂、平腹小蜂;幼虫和蛹期有小红小茧蜂、松毛虫黑胸姬蜂、松毛虫黑点瘤姬蜂、大腿蜂、蚕饰腹寄蝇、松毛虫狭颊寄蝇、家蚕追寄蝇、伞裙追寄蝇。还有苏云金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大山雀、蚂蚁、食虫蛤、胡蜂等。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