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

标本信息 收藏

  • 平台号

    2111C0002500046391

  • 标本号

    PRO 00001

  • 标本馆

    IOZ

  • 国家

    中国

  • 单位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 采集地

    北京市

  • 产地1

    BJ

  • 保藏状况

    完整

  • 共享方式

    合作研究共享

  • 标本属性

    普通

  • 单位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 标识符

    CSTR:19715.10.2111C0002500046391

  • 物种名

    间日疟原虫

  • 拉丁名

    Plasmodium vivax

  • 原生动物门 Protozoa

  • 孢子纲 Sporozoa

  • 血孢子目 Haemosporidia

  • 疟虫科 Plasmodiidae

  • 资源编码

    21131311105

  • 描述

    百度百科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有两个宿主,人和按蚊。通过终末宿主按蚊传播疾病,被感染的人患疟疾。其生活史分为三个时期;只有红细胞内期发生在红细胞内,其余两个发生在肝细胞中 裂体生殖 编辑 (1) 红细胞外期,当感染了疟原虫的按蚊叮人时,原虫将子孢子随唾液注入人体。子孢子随血流首先侵入肝细胞,子孢子在肝细胞内发育为滋养体,然后进行裂体生殖,核经过多次分裂,形成裂殖体,细胞质和细胞膜再分割并包围每个核,从而产生大量裂殖子,裂殖子使肝细胞破裂,逸出后将进入血液。这一时期约需 8—9天,即为该病的潜伏期。 (2) 红细胞内期,大量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它们首先发育为中央有一空泡、核偏在一侧的环状滋养体(环状体),进一步发育为可伸出伪足的大滋养体,其体内不断沉积出无法利用的血红蛋白分解产物的颗粒沉积在红细胞中,称为疟色素。成熟的大滋养体几乎占满了红细胞,原虫再进行裂体生殖,形成多个裂殖子,裂殖子成熟后,红细胞膜破裂,每个裂殖子则侵入其他红细胞。由于大量红细胞破裂以及裂殖子的代谢产物释放到血液中,引起人生理上的一系列反应,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交替出现的症状,俗称“打摆子”。由于每个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内又形成新的裂殖子的周期为 48小时,故称之为间日疟原虫。 (3) 红细胞前期,原虫第一次在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的时期.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
鉴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