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王岐山:2006: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小型涉禽,略大于麻雀。上体橄榄褐色,具黑色纵纹和白色横纹,次级飞羽端部白色,在翅上形成白斑,飞翔时明显可见,头、颈两侧和胸淡橄榄褐色有白色横纹。
形态 (依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采自江苏的标本)
成鸟:两性相似。上体自额、头顶、后颈、背、肩、腰至尾上覆羽橄榄褐色,具宽
的黑褐色羽干纹,自额至后颈每条黑褐色羽干纹上均有一近端白色小斑点,这些白色小
斑点从背开始至尾羽,包括两翅覆羽,都逐渐变为白色细横纹,每根羽毛上有2—3条。初级飞羽淡褐色,最外侧初级飞羽的外翈和次级飞羽端部白色,在翅上形成显著的白斑。三级飞羽和尾羽上有白色细横纹。眼周、颊、颈侧至胸淡橄榄褐色,有较密的白色横纹,在两胁尤甚。颏、喉白色,羽缘沾棕,腋羽棕白,腹中央白色,尾下覆羽橄榄褐色,有白色横纹。非繁殖期成鸟的枕、后颈和颈两侧有小白色斑点,喉灰白色,胸有粗的黑斑。
幼鸟:无记录。
虹膜褐色。嘴暗褐色,下嘴基部黄绿色。腿和脚淡肉褐色。
量衡度 (mm,g;据冉江洪等,1999;杨荣等,2004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 25.6 155 13 83 43 21
♀ 29.4 135 12 81 34 24
o — — 8.2 74.2 30.1 20.8
王岐山:2006:生物学描述
繁殖季节的栖息地主要是草甸和矮草沼泽地,在内蒙古主要栖息于湖泊沼泽湿地及江河溪边的苇丛中,活动很隐蔽,仅在水草中穿行,在长白山主要分布在海拔1 100 m以下的低山带,尤以长白山东部常见,如珲春、汪清和松花江等地,栖息于沼泽、湖泊和水塘边的水草丛中,性寂静,多在清晨和傍晚活动,因此不易观察(傅桐生等,1984)。在俄罗斯的繁殖地是外贝加尔、兴凯湖和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威)北部。很少惊飞,惊飞时只飞很短距离,飞翔姿势像蝴蝶,拍翅慢而弱(Taylor and Perlo,1998)。迁飞和越冬时常选择沼泽地、草甸草原和水稻田。花田鸡主要吃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有时也吃植物嫩芽。可以在被浓密植物封闭的浅水中觅食,从水下3—4 cm处取食,有时游泳。
在长白山6月于水边草丛或沼泽地草丛中营巢。在内蒙古营巢于地上,巢很隐蔽,难于发现,巢材多为枯水草叶;卵为淡红色,被有红褐色及紫灰色斑点,卵径约28 mm×20 mm(凤凌飞,1991),每窝产卵多为6枚。
每年4月中旬迁到繁殖地,9月中旬迁走,居留期约150天左右。在北戴河自1987
年至1990年每年观察到有少数个体迁徙过境(Williams et al.,1992)。在韩国和日本为罕见旅鸟,见到的时间最早为8月4日,最晚在5月16日,通常为10月至翌年4
月,最近的记录是1987年10月14日在北海道的网走发现(Brazil,1991)。花田鸡数
量稀少,国内越冬分布记录是1990年1月10日在青岛见3只,1991年1月6日在江苏
滩涂见4只(中国鸟类学会水鸟组,1994)。花田鸡被中国政府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
野生动物,被IUCN(2000)列为全球受胁物种,等级为易危。
王岐山:2006: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花田鸡最初是根据采自中国山东烟台的标本,定名时列在田鸡属Porzana,此后被划入花田鸡属Coturnicops,早期作者多将其归入田鸡属,如 La
Touche,1931—1934;Vaurie,1965;李桂垣等,1993;近期则多主张归入花田鸡属,如傅桐生,1984;del Hoyo et al.,1996;Taylor和Perlo,1998;Clements,2000等。有的认为花田鸡和北美的黄田鸡 Coturnicops noveboracensis 是同一种;也有作者如Perrins(1996),把花田鸡并入黄田鸡,其地理分布自加拿大东部到墨西哥,也见于西伯利亚、中国、日本。
亚种分化 花田鸡为单型种,无亚种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