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库

黑线仓鼠长春亚种 Cricetulus barabensis

标本信息

  • 平台号

    2111C0002100001276

  • 标本号

    02276-S

  • 标本馆

    IOZ

  • 国家

    中国

  • 单位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 采集地

    黑龙江省

  • 产地1

    HL

  • 采集人

    寿振黄等

  • 保藏状况

    完整

  • 共享方式

    合作研究共享

  • 标本属性

    普通

  • 单位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 标识符

    CSTR:19715.10.2111C0002100001276

  • 物种名

    黑线仓鼠兴安岭亚种

  • 拉丁名

    Cricetulus barabensis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哺乳纲 Mammalia

  • 啮齿目 Rodentia

  • 鼠科 Muridae

  • 资源编码

    21131111182

  • 描述

    陈卫,高武:2000: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体形较小而粗壮。具颊囊。背部黄褐色或灰褐色,体背中央具一条黑色纵纹,有时条纹不甚明显。尾短小,一般不超过3Omm,约为体长的1/4。 外形:小型鼠类。身体较粗壮,吻较短钝,耳圆。两颊膨大,具颊囊。尾短小。后 足亦短小,一般小于20mm。 毛色:体背面黄褐色或灰褐色,年龄愈老,黄褐色愈明显。从额顶部一直到尾基的背中央具一条明显的黑色纵纹,背中段最为明显。背毛毛基灰黑色,毛中段淡黄褐色,毛尖大多为黄褐色,少数为黑色毛尖,并杂有少量略长的纯黑色毛。背中线黑色毛从基部至尖端基本为全黑色,少数在中上段具一小部分棕黄色。吻部、颊和大腿外侧与背毛同色。耳内侧具棕黑色短毛,外缘为一狭窄的白边。耳外侧前方黑色或棕黑色,后方棕白色,使双耳背面上部显出两块黑斑。尾背面与背纹色相近,向尾尖逐渐浅淡,腹面污白色。身体腹面的颏喉部毛白色。胸部以后灰白色,毛基灰色,端部白色。前后肢下部灰白色,足掌背面均白色。 头骨:头骨背缘弧度较小。脑颅近圆形。颧弓不甚外凸,从前至后稍向外斜出,近与头骨平行。颧弓细弱,尤其是颧骨部分更明显。鼻骨较窄,前端宽而向后渐窄。上门齿根外突使颌骨与鼻突间形成一条不深的凹陷。头骨各部分骨嵴不明显,头骨圆滑。顶骨的前外角向前延伸到额骨后部的两侧,形成较明显的尖状突起。顶间骨呈一横的窄条,有些个体在中央略向前突出,不呈三角形。眶间宽较大。门齿孔狭长,后缘几与M1前缘连线平齐。听泡较大而隆起。左右翼突较平直,与听泡前缘相接。翼间孔深长,前端与最后一枚臼齿(M3)后缘平行,甚至前伸至左右最后一枚臼齿间1/3,后缘达听泡前缘。(头骨图见图3) 牙齿:上门齿细长,两门齿基本平行。臼齿3枚,M1较大,越向后越小。M13对圆锥形齿突,前两个齿突较靠近。M22排齿突。最后一枚臼齿的第1对外侧齿突较低,第2对外侧齿突极不明显,几成一个齿突。下颌门齿细长而平直。第1枚臼齿较长,前端略窄,第2枚近方形,第3枚较小,后端渐向内侧斜窄。齿突数与上颌相同,但第3枚的最后齿突较明显。 量衡度(衡:g;量:mm) 外形: 性别 体重 体长 尾长 后足长 耳长 ♂♂(190) 23.25 (14—39) 91.04 (60—120) 23.66 (13—35) 15.30 (11—20) 15.13 (10—21) ♀♀(210) 22.98 (10—45) 87.28 (66—120) 25.88 (16—38) 15.29 (9—20) 14.82 (9—24) 头骨: 性别 颅全长 颅基长 鼻骨长 腭长 齿隙 颧宽 ♂♂ (64) 24.71 (22.1—27.3) 23.07 (19.5—26.2) 8.95 (7.4—10.5) 10.47 (9.2—11.9) 6.96 (6.0—8.0) 12.96 (11.4—15.1) ♀♀ (55) 25.11 (23—27.3) 23.45 (20.0—26.2) 8.79 (7.5—11.1) 10.56 (9.1—12.0) 7.03 (6.0—8.1) 13.03 (11.2—14.5) 性别 眶间宽 后头宽 听泡长 听泡宽 上颊齿列长 下颊齿列长 ♂♂ (64) 3.98 (3.7—4.3) 9.94 (8.8—10.5) 5.13 (4.5—5.4) 4.01 (3.4—4.2) 3.72 (3.4—4.2) 3.77 (3.5—4.0) ♀♀ (55) 3.94 (3.4—4.9) 10.0 (9.0—10.1) 5.15 (4.6—5.8) 4.08 (3.5—4.4) 3.62 (3.4—4.1) 3.69 (3.5—4.3) 陈卫,高武:2000:生物学描述 黑线仓鼠是我国常见的仓鼠之一,栖息地十分广泛,适应能力很强。半荒漠、干旱的草原、农田、河谷、山坡、住宅仓库和林缘灌丛等处都有分布。森林深处和潮湿低洼沼泽地很少分布,甚至没有。荒漠地区一般栖息有高蒿草(Artemisiaspp.)的地方或靠近水源之处;草原地区常见于锦鸡儿(Caragana spp.)和蒿草丛生的草地;农业区常见于旱田,在田埂、土坡或坟堆等处,避开低洼地与水浇地,许多地区由于改旱地为水浇地,黑线仓鼠往往被黑线姬鼠取代。垂直分布可达3000多米的高山草甸上。农村居民点附近,有时也进入住宅。高山岩石带,沙地和砾石很多的地方,没有黑线仓鼠踪迹。 黑线仓鼠的洞穴结构复杂,除自己构筑洞穴,也常利用其他鼠的废弃洞穴。不同时间,不同目的的洞穴结构不一。洞穴大致可以分为二类:居住洞和临时洞。临时洞洞穴结构简单,一般分为一个深为约半米的洞道,末端膨大,极少分支,洞口一个,直径3—4.5cm。膨胀部分不见有鼠窝,多数情况下可见有临时贮存的食物和筑巢用材料。洞口平时不堵塞掩蔽。居住洞较临时洞结构复杂。洞口1—3个,直径2.5—4.5cm,洞道与地面垂直或斜行深入地下30—40cm。洞道改为平行或稍斜行,直径约4—6cm。平行洞道内有较多的分支和膨大部分,膨大部分直径在8m以上。巢窝常建在洞道分叉的膨大处。雄性巢材常见有较多的植物果皮、种皮、草叶与草根,还有少量的树皮和棉线等;雌鼠巢中常见有蒲公英种皮、棉花、破布、碎纸、细草及芦花等(寿振黄,1962)。越冬期的洞穴或重挖或者就是长期居住的洞,但结构更为复杂,在原有居住洞的基础上,继续挖掘而成。平行洞道很长,可达2m以上,分支与膨大部分都较一般居住洞更多,巢窝距地面也更深,约有70cm。洞内常见有一些废弃不用而被堵死的仓库或洞道。黑线仓鼠入洞后,有用松土堵塞洞口的习性。雌雄分居。 黑线仓鼠是夜间活动的鼠类,白天隐于洞内,很少出去活动,白天,下午比上午出洞次数多(马逸清等,1986)。活动能力很强,夜间每次外出,活动范围接近500m,雌性最远可达446m。据内蒙古哲里木盟资料(赵肯堂,1981),活动距离平均不超过200m,巢区范围平均为1.538公顷(♂)和0.648公顷(♀)。董维惠等(1989)在呼和浩特利用标志重捕法,对6—9月黑线仓鼠巢区进行估算,成年雄鼠活动范围53.9—240.8m,巢区面积0.13—2.83公顷;成年雌鼠活动范围44.7—261.8m,巢区面积0.07—0.95公顷;幼鼠巢区和活动范围较成年鼠小,成年雄鼠的巢区和活动距离都大于雌鼠。黑线仓鼠同性个体阅、异性个体间及不同年龄个体间的巢区都有重叠,而且雄鼠的重叠大于雌鼠。在巢区内有活动较为集中和频繁活动的核心区,该区内,同性有领域性,异性间则表现不明显(赵肯堂,1981)。 黑线仓鼠的繁殖能力很强。黑龙江开始于2月,结束于9月;内蒙古在3—10月为繁殖期;北京地区2—11月均可繁殖。每年可繁殖3—4次,每胎4—8仔(北京平均6—7只,变化范围2—10只;黑龙江平均7只,变化范围2—15只;旅大地区平均5只;安徽平均7只;蒙古为6.5只)。雄性参与繁殖(睾丸下降)的最小体重为15.2g(黑龙江),安徽为16g以上;雌性黑龙江为19g以上,安徽则为24g以上;体长两性都达75mm以上。北方繁殖鼠的个体较小于南方个体。同时,张洁(1986)报道,黑线仓鼠雄性睾丸重0.7g以上参加繁殖,1.4—0.6g之间,睾丸开始下降,但贮精囊未肥大,是繁殖的准备阶段。黑线仓鼠一年之中,春季和夏秋季之交可以有两个繁殖高峰。幼鼠出生后2—3个月达到性成熟。所以第一个繁殖高峰期出生的黑线仓鼠,当年进入成年组,大部分能参加繁殖。夏季以后出生的,身体增长很快,以适应冬季到来,但生殖腺发育较慢,很少达到性成熟。参与第一次繁殖的雌鼠,全部为越冬的成年鼠。当年春季出生的雌鼠,部分参与秋季繁殖,且一般只繁殖一次,少数可以两次。参与过越冬的成年雌鼠,则翌年至少繁殖两次,不少个体3次,甚至4次。春季出生的幼鼠,参与当年的繁殖,还成为翌年春季的主要的繁殖者。第二高峰期出生的幼鼠,相当部分至第二年春季较晚才开始繁殖。至第二个冬季到来之前,大部分去年出生的鼠进入老年而遭淘汰。参加繁殖的生态寿命为一年左右,很少见到越过两个冬季的雌鼠。幼体、亚成体中雌雄性比,往往雌大于雄,但随年龄的加大,雄性比例逐渐增加,并超过雌性,这种变化还同一年中繁殖开始时间早晚有关(张洁,1986)。黑线仓鼠总的性比接近,安徽报道雌雄性比为1:1.3。 黑线仓鼠食性复杂,随栖息地不同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差异。食物以植物的根、叶和种子为主,春夏季也食一定量的昆虫等动物。春夏以植物校芽等鲜嫩绿色部分为主,秋季以各种各样植物种子为主,冬季啃食一些植物的地下根。农田附近,主要以农作物种子为食,黄豆、绿豆、大麦、小麦、高粱、花生、菜籽等等一切农作物种子均都包括,并有喜食油料作物的倾向(王歧山,1990)。王淑卿等(1992)报道,从黑线仓鼠颊囊中检出有100多种食物。春季,黑线仓鼠开始繁殖时,检出蛋白质含量高的动物性食物、花生和茎叶最多。这些食物能促进繁殖,对春季繁殖高峰形成有重要作用。黑线仓鼠喜择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显然是为提高其繁殖力采取的一种择食对策。冬季有贮粮习性,每洞贮粮20—400g,平均140g (王淑卿,1992)。寿振黄(1962)报道冬季贮粮可达1000—1500g。黑线仓鼠贮粮少于大仓鼠,但其冬天的活动明显高于大仓鼠。平均日食量4—5g。 黑线仓鼠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化幅度很大,冬季最低,春季上升渐多。7—9月为全年最高季节,10月份以后急剧下降(冯逸清,1986)。大连郊区黑线仓鼠数量变化表现为双峰型,前峰春季(5—6月),后峰冬季(11—4月)。铁岭地区表现为5—6月份高峰的单峰型。各地种群数量高峰与繁殖高峰的出现成正比,紧随繁殖高峰期之后有明显的种群数量增加。黑线仓鼠繁殖时间长,繁殖能力强,但仍产生种群数量波动,主要是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卢浩泉等(1987)报道,黑线仓鼠数量的季节消长与降雨量密切相关。其他还有食物的丰富程度、食物的种类组成、其他啮齿动物对食物、栖息地的竞争等等因素。黑线仓鼠种群年龄的划分,张洁(1986)采用胴体重的方法划分黑线仓鼠幼年、亚成年、成年Ⅰ、成年Ⅱ和老年5个组。卢浩泉等采用臼齿磨损程度和M3的生出情况及高低,辅以繁殖对比,也划分5个年龄组。性未成熟与性成熟个体间,体重体长有一定差异,其他幼年与亚成年以及成年老年之间,体重体长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陈卫,高武:2000:分类讨论 有关国内黑线仓鼠的亚种分类,王逢桂(1980)认为国内黑线仓鼠共有5个亚种,兴安岭亚种 C. b. xinganensis;三江平原亚种 C. b. manchuricus;长春亚种 C. b. fumatus;宣化亚种 C. b. griseus 和萨拉齐亚种 C. b. obscurus。其中 fumatus,griseus 和 obscurus 的分类比较稳定,没有争论。xinganensis 亚种是由王逢桂依据黑龙江莫力达瓦旗标本定名,以躯体背部毛色深暗,呈栗棕色和黑而宽的背纹不同于其他亚种。manchuricus 亚种,原由 Mori (1930)定名,模式产地是哈尔滨附近。 Ellerman(1951)将其归入 griseus,但分布区中间隔以 fumatus,显然不对,而Argyropulo(1941)所定名的 ferrugineus,根据王逢桂意见,认为特征同 manchuricus一致,分布区接近,生境相同,显然应视为同一亚种。ferrugineus 亚种的地位,Eller-man 等承认。所以,该亚种虽然确定,但名种应是 manchuricus,而 ferrugineus 应该是manchuricus 的同物异名。各亚种特征详见表1(依王逢桂,1980)。 表1 黑线仓鼠 C. barabensis 国内各亚种特征比较 亚种/特性/项目 背部毛色 背部黑线 腹部毛色 足背毛色 栖息环境 xinganensis 栗棕色(最暗) 宽、显 白色毛尖最短 灰色色调明显 浅褐色 森林草原 manchuricus 红棕色(最鲜艳) 细、显 白色毛尖较短 白色或浅褐色 针阔混交林、沼泽草原 fumatus 灰棕褐色(较暗) 明显 白色毛尖较短 白色 盐渍草原、干草原 griseus 淡棕黄色(较浅) 较显 白色毛尖较长 白色 夏绿林、干草原 obscurus 灰黄褐色(最浅) 不显或几乎消失 白色毛尖较长 白色 荒漠草原、荒漠 陈卫,高武:2000:经济意义 黑线仓鼠的体外寄生虫很多,包括蚤、蜱、螨等多种。蚤类包括客蚤属(Xenopsylla)、新蚤属(Neopsylla)、纤蚤属(Rhadinopsylla)、双蚤属(Amphipsylla)等属的几十种蚤类。螨类主要有血革螨(Haemogamasus spp.)、历螨(Lael aps spp.)、血历螨(Haemolaelaps spp.)、真历螨(Eulaelaps spp.)等。黑线仓鼠是钩端螺旋体病、鼠疫和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之一,还是流行性肝炎及蜱传性斑疹伤寒病原体的自然传播者,是卫生防疫的重点害鼠之一。 黑线仓鼠啃食植物根、叶、花、果实,盗食种子,对农作物有很大的破坏;传播多种疾病,危害人畜健康,是我国北方的主要害鼠之一,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治鼠灭鼠。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