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徐延恭:1997: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头和颈白色,眼上黑纹延伸至枕,形成羽冠;下体白色。
形态 (据jouyi亚种)
雄性成鸟:头部和颈部白色,眼纹、枕部及羽冠黑色,前颈的中部具2—3行黑色纵纹,胸前具白色矛状羽,胸侧的黑纵纹向后延伸至肛周,初级和次级飞羽黑色,三级飞羽灰色,背部苍灰色,下体白色,两胁灰色。
雌性成鸟:体形略小于雄鸟,黑色羽冠较短,胸侧的紫黑色块斑不明显。虹膜、嘴、跗蹠及趾均黄色,眼先裸部黄绿色,爪黑。
量衡度:(注:见图1)
郑作新:1997:生物学描述
生态 栖息于低山和平原地区的湖泊、沼泽、河流、滩涂及稻田中。在秦岭分布于海拔1400m的山地。在贵州则见于海拔350—2400m。常单个或成对站在浅水处,颈缩至两肩间,腿亦常缩起一只于腹下。食性以鱼为主,兼食虾类及水生昆虫,有时也在湿地寻食陆生昆虫、鼠类和蛙类。4月剖8胃,均为泥鳅、两栖类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据郑作新等,1973)。性机警,飞行缓慢。其鸣声低沉,单音节,无明显变化,频率为175—2200Hz(据李晓民等,1990)。繁殖期在4—6月,多集群营巢在水域附近的岩壁、树上或芦苇丛中。有时与白鹭、池鹭等混群营巢。在陕西洋县常见与夜鹭混群营巢(据郑作新等,1973)。雌雄
共同孵卵。孵化期24—28天,幼鹭约40—50天离巢。1992年在北京密云水库西侧的峭壁上观察到四个苍鹭的巢区,分别有66、84、34、37个巢址。其中约三分之一的巢建在灌木上,另三分之二建在岩石缝上。每巢有卵3—5枚。卵呈淡蓝绿色,无斑。三枚卵分别重为49、55、51g,大小分别为58.7mm×40.8mm,59.2mm×42.Omm,60.2mm×40.2mm。苍鹭在此地为夏候鸟,已有50年以上的历史。每年3月飞来,立秋后飞走。它们在河谷上游的浅水处觅食小鱼,人可接近约200m左右。除人类干扰外,主要天敌为猛禽和小型食肉兽。5月26日16时由巢中取出的卵,28日10时由乌鸡代孵,6月7日晨孵出,重27g,体长120mm,嘴峰长20mm,翅长19mm,跗蹠22mm。苍鹭、池鹭等集群营巢的鹭类,因其个体间进入繁殖期的时间相差较大,往往一部分巢的幼鹭已长得很大,另一部分巢却仍处于孵化期,给人造成一年繁殖两窝的错觉。据1987—1991年统计,中国在千只以上的越冬种群有三处:盐城滩涂(4280只)、高邮湖及邵伯湖(2880只)、汉南湖(1360只)(据Perennou et al., 1994)。1977年6月29日在前苏联贝加尔湖地区环志的一只苍鹭,于1984年4月13日在北京顺义县被回收;1985年5—6月在黑龙江省海林县环志的苍鹭,于同年11—12月分别在广东省海康县、安徽省滁州市、海南省文昌县被回收。从这些环志资料可估测它在国内的迁徙途径。
徐延恭:1997: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原定在我国分布的rectirostris亚种(郑作新,1976),据Mayr(1979)认为是指名亚种的同物异名,而在我国广泛分布的应是jouyi亚种(郑作新,1987)。而C.Perennou et al.(1994)则认为rectirostris亚种分布于亚洲东部和南部,其中北部的种群迁徙性较强。
亚种分化 苍鹭原有3个亚种,除指名亚种外,还有jouyi亚种及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的firasa亚种(Peters,1931),其中cinerea和jouyi亚种在中国均有分布。现认为苍鹭有4个亚种,除前三个亚种外,还有1963年确认的分布在毛里塔尼亚一带的monicae亚种(Mayr,1979;Hoyo et al,1992)。至于分布爪哇和苏门答腊的altirostris亚种能否成立,尚无定论。
郑作新:1997: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肉、卵可食用;冠羽、肩羽、胸羽可用作饰羽,远销国外;在捕食害虫和鼠类上有一定经济意义;数量多时,对渔业养殖有相当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