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卢汰春 :1995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头和颈灰褐,眉纹白色;上体橄榄褐;胸和两胁橙黄色;翼下覆羽和腋羽均灰色;下体余部白色。
形态 (依据云南普文所采的标本)
雄性成鸟:头和颈灰褐色,头顶沾橄榄褐;眼先黑褐;眉纹白色;耳羽黑褐;自背至尾上覆羽橄榄褐;两翅与尾暗褐。颏白;喉灰,具少许黑色斑点;胸与两胁橙棕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灰色。
雌性成鸟:上体呈橄榄褐色;颏、喉白,均具暗褐色纵纹,腋羽和翼下覆羽浅橙黄色沾灰。其余体羽与雄鸟相似。
虹膜褐色;上嘴褐色、下嘴黄色;跗蹠和爪黄绿色(♀),或褐红色(♂)。
量衡度 :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60 206 18 123 86 30
(49—65) (174--223) (17—20) (120—131) (80—90) (23--33)
♀♀(10) 60 198 19 l20 83 3l
(49—69) (187--215) (18—20) (114—125) (80--86) (30—34)
卢汰春: 1995 :生物学描述
生态 主要栖息于海拔2 1000米左右的阴暗潮湿的针叶林、混交林和阔叶林,尤其喜在水库、溪流等水域岸边富有林下的灌丛间,非繁殖期和迁徙季节也见于林缘和灌丛地,有时甚至进入到山区住宅附近的农田和果园。
主要取食各种鳞翅目、鞘翅目昆虫及其幼虫等,兼吃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秋冬季节还食浆果和植物种子等。郑作新等(1973)在剖检5月的2胃,1胃内全为浆果,在另1胃中浆果占95%左右,而鳞翅目昆虫幼虫及其他昆虫碎片,仅占5%左右。吴至康等(1986)剖验5月采得的1只雄鸟,其胃内为浆果。
繁殖期在5—7月。吴至康等(1986)在贵州于5月剖检1只雄鸟,睾丸短肾形,大小为左睾丸3.8×3.0,右睾丸为3.5×3.0毫米。傅桐生等(1984)曾于1962年5月22日在长白山头道白河采得到雄鸟,睾丸很发达,直径长为1O毫米;1983年5月16日又在长白山的暗针叶林带猎获的标本,左睾丸为1l×8.3毫米,右睾丸为9.5毫米。
营巢于林下小树的枝杈上。巢主要由植物的茎、叶和细根构成,外壁糊以少量泥土内垫以须根和细草。巢呈杯状,外径12、内径9、高10、深5厘米。每窝产卵4—6枚,一般为5—6枚。卵重25—26克,大小为24.2—27.5×19.1—20.O毫米。
白鹛鸫在东北,每年4月末5月初迁来,9月末1 0月初离开,留居期长达6个月,在北京地区每年9月至翌年5月间的冬候鸟;在台湾为1 0月至翌年5月的普通的冬候
鸟。
卢汰春 : 1995 :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我们查看了中国科学院动物所鸟类标本馆采自内蒙古,陕西,天津,北京,河北,上海,山西,福建和云南等地共计8 4只标本。发现采自内蒙古2只(1♂、l♀),山西1♀,河北9只(6♂♂、3♀♀),上海2只(1♂、l♀),陕西1♀,共计15(8♂♂、7♀♀)标本,占查看标总数的18.7%。它们的外观形态与上述有下列几点的不同。
雄性成鸟:头和颈,以及上体均呈橄榄褐色沾棕红,而无任何灰或灰褐色;翼上覆羽具显著的淡黄白色羽端斑,有别于其他标本;腋羽和翼下覆羽呈灰白、橙黄或淡橙黄沾灰色,而非灰色。颏、喉等均呈白色,有的还具暗褐纵纹,尤以在喉侧更为稠密,几乎连在一起;具白色颚纹。
雌性成鸟:l962年5月l5日采自云南永善的l♀标本,其翼上覆羽具淡黄白色羽端
斑,与上述和其他标本明显不同。其量衡度为,体重78.1克,全长232、嘴峰l 7.2、翅长120、尾80、跗蹠3 1.4毫米,显然是个成鸟。其上体呈橄榄褐,而非褐红色;下体自胸至腹(包括两胁),呈皮黄色,而非橙黄或白色。
上述诸多个体所呈的不同羽色,我们认为都属于个体变异,志此以供日后研究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