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库

白马鸡 Crossoptilon cossoptilon

物种信息

  • 物种名

    白马鸡

  • 拉丁名

    Crossoptilon cossoptilon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鸟纲 Aves

  • 鸡形目 Galliformes

  • 雉科 Phasianidae

  • 资源编码

    21131113118

  • 描述

    郑作新:1978: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通体大都白色,头侧绯红;头顶具黑色短羽;耳羽簇白色,呈短角状,突向头后;飞羽灰褐色;尾羽特长,大都辉绿蓝色,末端沾紫色光泽。 形态 (根据指名亚种的标本) 雄性成鸟:头顶密被以黑色绒状羽;耳羽簇白色,向后延伸成短角状,在其自然状态下并不突出于颈项之上;上下体羽几乎纯白,羽端疏离而呈发状,背羽沾灰;颏和喉沾棕;较长的翅上覆羽和尾上覆羽稍带暗灰色;初级覆羽内翈暗褐,外朔暗灰褐而缘以白色:次级飞羽黑褐而有紫色反光;初级飞羽及小翼羽暗褐;尾羽20枚(有时22枚),基部灰,向后转为紫铜色,端部呈暗绿和深蓝紫色,均呈现金属光泽;中央一、二对尾羽的大部分羽支长而稍疏离,但不披散,长度也不如蓝马鸡和褐马鸡;尾亦较后二种为扁平,不很侧扁,而且向下垂曲。 雌性成鸟:体色酷似雄鸟,但体形稍小,体羽有时亦较暗淡。 雏鸟(约2月龄):嘴纯黑;跗蹠暗红。头顶黑;颊裸露,呈肉红色;眼后出现白色耳簇羽,但较成鸟为短;背羽灰色,具黄褐色羽干纹;,尾羽黑褐,而向下曲;两翅大都灰褐;腹灰白。 一年生雌性雏鸟(1960年6月3日采于四川木里):体长约130毫米。头顶以及上体余部深栗褐色,背上稍具黑褐色横斑;两翅大都棕色,而杂以暗褐色横斑和细点,有的羽端转为白色,眼后有一棕褐色纵纹;下体前为乳黄色,向后转为乳白色;覆腿羽背面棕褐色,腹面大都乳黄色。尾尚未完全发育。 虹膜橙黄色;脸部裸出,具疣状小突,呈辉红色;嘴粉红色;脚和趾均红,爪呈角色。雄鸟具距。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5) 2,220—3,000 835—998 37—40 310—324 490—525 94—97 ♀♀(5) 1,250—1,783 803—1,022 34—36 280—305 400—495 84—93 郑作新:1978:生物学描述 生态 常栖于高山海拔3,000米高度直至雪线附近,大多二、三十只结群,在松和橡树等的密林中,或杜鹃丛间活动,多在林间草地或林缘觅食,活动范围不很大,在斜坡和空旷的草野上很少见到。藏马鸡不似蓝马鸡、褐马鸡之怯懦,有时还接近村落而不畏惧。它们常结群游荡,约20—30只结小群,至秋季群集更大,曾见藏马鸡同血雉、雉鹑一道在树枝上栖息。常在早晨或傍晚啼叫,叫声甚为宏亮、急促相连的呼呼声,间断以短促的“咯咯”声,在2、3公里远处都能听到。飞行非常费力,往往仅短距离,并常落在树枝上。 藏马鸡的食物,据我们于6月间在四川木里对丽江亚种2个鸟的嗉囊与胃的剖检,主要为植物性物质,包括野生植物与农作物。 我们曾于1961年4—5月间在四川马尔康头道坪,做过关于狩猎禽的路线统计二十多次,观察结果已列在血雉的生态项下(表16)。所统计的狩猎禽,计有藏马鸡(指名亚种)、血雉、雉、雉鹑及斑尾榛鸡等,其中以藏马鸡见到的数量最多,达100只,而见到的次数为13次,仅次于血雉。藏马鸡所见到的数量,为雉的3倍,以及雉鹑或榛鸡的4倍,可见它是当地的优势种。 在样方调查(方法参看血雉项下)中,关于藏马鸡的数量,列如表18。(注:见表18) 由表18可见,在四川马尔康林区,每4公顷可见到藏马鸡1只,其蕴藏量实为该地林区狩猎禽中之冠。 藏马鸡用嘴挖土寻食。李德浩等(1965)在青海玉树地区,对藏马鸡的昌都亚种进行观察。由17个胃的剖检分析,除检得鞘翅目昆虫一次、鳞翅目幼虫二次外,其余都是蕨麻、草叶、草根、云杉花和果、青稞种子、海棠果等。 5月30日至6月12日间,在玉树的一个林场曾发现藏马鸡的巢,在云杉林中的枯朽倒木下面。巢呈椭圆形的浅碟状,其外径500×300、内径341×220毫米,巢深12毫米。巢的材料是云杉的枯枝、苔藓、枯草、残羽等。56个卵重量平均63.9(59.3—67.8)克,大小58.4(55—65)× 44.1(44—45.4)毫米。卵纯色无斑,其中有8个呈土黄色,另7个呈青灰色(图版八:图9)。 郑作新:1978: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本种马鸡是由霍奇森(Hodgson)于1838年在其原始文献第7卷第864页上,命名为“Phasianus crossoptilon”,而在第46图版上却注为“Crossoptilon Tibetanus”。依页序优先的原则,应定为“C.crossoptilon”。 藏马鸡所分化的5个亚种中,指名亚种和丽江亚种均大都白色,分布于本科分布范围的中部和东部;藏南亚种大都灰蓝色,分布偏西;玉树亚种大都淡灰色,分布偏北。这些亚种比较恒定,而分布在它们之间的昌都亚种,体色变异很大,其中很可能包括了一些上列三亚种的混交类型。但也有人认为这些居间标本全是混交类型,因而否定了本亚种的确立。 亚种分化 迄今所知,藏马鸡在我国境内有5个亚种的分化 郑作新:1978: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尾羽可供装饰用品。 由于野生的数量比较有限,现列为国家保护动物。藏马鸡 (除藏南亚种外)动物园已多进行饲养,供观赏之用。

平台号 馆名 标本号 资源编码
2163C0001200007295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08159 21131113118
2163C0001200007294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07189 21131113118
2163C0001200007293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07187 21131113118
2163C0001200007292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07188 21131113118
2163C0001200007291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08233 21131113118
2163C0001200007290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07179 21131113118
共19条信息 共4页 每页显示6条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