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是地球上多样性最丰富的生物类群,目前已发现的昆虫有近100万种,占所有生物物种数量的一半以上。昆虫既是生态系统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和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业生产、医疗卫生、仿生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昆虫还有很多秘密等待我们的探索,每年都有大量的昆虫新物种被发现,也有部分昆虫物种在被充分认识前就走向了灭绝。可见,昆虫分类的研究工作刻不容缓。
为了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昆虫分类学研究最新进展和推动学科发展,中国昆虫学会昆虫分类区系专委会、北京昆虫学会昆虫分类与演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昆虫网联合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等机构,共同举办了“2024年度中国十大昆虫新物种”评选活动。
经过历时42天的稿件征集和评选,“2024年度中国十大昆虫新物种”的最终结果已经确定。10个物种均发现于我国境内,并由中国学者研究描述。文中根据物种的分类地位进行了排序,序号与排名无关。
一、苏轼无爪蜉
东坡与蜉蝣的千年之缘
苏轼无爪蜉
Behningia sushii Zheng & Zhou, 2024
发表团队:南京师范大学蜉蝣目课题组
发现地:长江北段(湖南、湖北)
分类地位:蜉蝣目 无爪蜉科
苏轼无爪蜉稚虫和成虫
元丰五年,苏东坡在游览长江北段的赤壁矶后写下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千古绝句。千年之后的2024年,一个蜉蝣新物种于长江北段被发现。为了纪念这场跨越千年的缘分,该物种被命名为“苏轼无爪蜉”。
苏轼无爪蜉的稚虫栖息于长江江底的泥沙中,能够适应浑浊、缺氧的环境。稚虫的足宽大而扁平,能让它们高效地穿行于河沙之中。其成虫体态轻盈,拥有宽大的翅和细长的尾须。
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不仅孕育了沿途灿烂的文化,更是无数野生动物的家园。苏轼无爪蜉的发现,不仅在昆虫学上有着重要意义,也让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第一大河所蕴含的宝藏。
二、蔡氏洪涛蜓
侏罗纪的巨型蜻蜓
蔡氏洪涛蜓
Hongtaous caii Liu, Ren & Yang, 2024
发表团队: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演化与环境变迁重点实验室
发现地:内蒙古赤峰市道虎沟
分类地位:蜻蜓目 阿克塔斯蜓科
蔡氏洪涛蜓
作为一类古老的昆虫,蜻蜓早在约3亿年前便已出现在地球上。一些史前蜻蜓的体型巨大,但巨型蜻蜓的化石往往相对破碎,使得我们难以看清这些远古生灵的全貌。
蔡氏洪涛蜓生存于约1.65亿年前,其化石出土于中侏罗统九龙山组地层。它们的体型巨大,体长近10厘米,翼展可达17厘米。犹为可贵的是,其化石保存得极为精美,头部、腹部、生殖器等结构都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蔡氏洪涛蜓属于一个已经灭绝的蜻蜓家族——阿克塔斯蜓科Aktassiidae。此前,阿克塔斯蜓科仅出土过部分残缺的虫体。蔡氏洪涛蜓的发现,让我们终于得以了解这类蜻蜓的全貌。同时,蔡氏洪涛蜓还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阿克塔斯蜓科物种,将该科的化石记录提前了1300万年。
三、雅韵金蛉蟋
金铃雅韵出藏南
雅韵金蛉蟋
Svistella yayun He, 2024
发表团队:华东师范大学何祝清团队
发现地:西藏察隅
分类地位:直翅目 蛉蟋科
雅韵金蛉蟋
雄性(上)和雌性(下)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螽斯、蟋蟀这些鸣虫情有独钟。2000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有“螽斯羽,诜诜兮”、“蟋蟀在堂,岁聿其莫”等诗句,而欣赏、饲养鸣虫的传统也一直流传至今。
2023年7月,何祝清等人在藏东南地区进行昆虫调查时,循着独特的蟋蟀鸣声,发现了一只金蛉蟋,其鸣声与该属所有已知的物种均不同。回到实验室后,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鸣声分析的三重证据,这种蟋蟀被证实为金蛉蟋属的新物种,得名雅韵金蛉蟋。其种名“雅韵”体现了其独特而优雅的鸣声。
雅韵金蛉蟋的发现,彰显了藏东南地区独有的生物多样性魅力,也凸显了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进行进一步探索的迫切需求。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尚有无数的未知物种等待我们去发现。
四、阔叶宝岛蝉
我国特有的美丽昆虫
阔叶宝岛蝉
Formotosena pervalida Wang, Hayashi & Wei, 2024
发表团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魏琮团队
发现地:云南盈江
分类地位:半翅目 蝉科
阔叶宝岛蝉
宝岛蝉属是网翅蝉族下的一属。该属的物种体型大,体色鲜艳,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它们对环境的要求较高,主要栖息于原始森林中,偏好在树冠层活动,因此想观察和采集它们并不容易。在野外有时能听到它们独特的鸣叫声,但难以见其真容。
阔叶宝岛蝉发现于云南。活体状态下,它们整体呈黑色,在头部、胸部背面散布着蓝绿、黄绿色的斑纹;漆黑的前翅上有一道淡色条纹,翅脉也呈现出淡雅的黄绿色,看起来非常美丽。在死亡后,阔叶宝岛蝉身体上的淡色斑纹会逐渐变色,最终变为橙黄色。不同于该属下的其他物种,阔叶宝岛蝉头部后唇基无色斑;足的股节和胫节上具有黄色斑纹;雄性爪型突侧叶短而粗壮。
五、琥珀锥痣细蜂
琥珀色的小天敌
琥珀锥痣细蜂
Conostigmus electrinus Wang & Chen, 2024
发表团队:安徽师范大学生物育种与现代农业科研团队
发现地: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分类地位:膜翅目 大痣细蜂科
琥珀锥痣细蜂
琥珀锥痣细蜂是一种颜色奇特的寄生蜂,属于一个鲜为人知的类群:大痣细蜂科。这类昆虫多为重寄生性,亦有部分种类为初级寄生蜂,广泛寄生鞘翅目、双翅目、半翅目、膜翅目、长翅目、脉翅目等多个类群。
琥珀锥痣细蜂全身散发的琥珀般的光泽,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其模式标本采集自中国辽宁省抚顺市的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这一地域恰好是著名的琥珀产地。以“琥珀”作为这个新物种的种名,不仅体现了其独特的魅力,也巧妙地为其赋予了深厚的地域特色。
六、折叶三节蠊泥蜂
森林地表的闪耀宝石
折叶三节蠊泥蜂
Trirogma lobusicurvus Liu & Li, 2024
发表团队:云南农业大学泥蜂分类及系统进化团队
发现地:广东、云南
分类地位:膜翅目 蠊泥蜂科
折叶三节蠊泥蜂
蠊泥蜂是一类独特的独居蜂。它们通体闪耀着鲜艳的金属蓝色,敏捷地穿梭于森林地面层的各种缝隙中,寻找它们的猎物——蜚蠊(蟑螂)。面对比自己还大的猎物,蠊泥蜂会表现出与其精致外表完全不符的凶悍。它们会勇敢地追击猎物,用腹部末端的蛰针蛰刺,使猎物陷入麻痹。随后,蠊泥蜂会将蟑螂拖进提前挖好的洞穴,并在蟑螂身上产卵。卵孵化后,幼虫就以蟑螂为食,茁壮成长。
作为蜚蠊的天敌,折叶三节蠊泥蜂具有很大的潜在经济与科研价值:它们或许可以被养殖和释放,用来控制蟑螂的数量;它们效果独特的蜂毒或许能够成为人类医学领域的新型麻醉剂;它们靓丽的身影也能为文艺工作者提供灵感。
希望这一美丽的物种可以走进大众的视野,在我们神奇的祖国大地上繁衍生息,谱写它们壮丽的生命篇章。
七、藏华旌(Jīng)蛉
干热河谷中的隐世仙子
藏华旌蛉
Sinonemoptera tibetana Zheng & Liu, 2024
发表团队:中国农业大学系统与进化昆虫学实验室刘星月课题组
发现地:西藏察瓦龙
分类地位:脉翅目 旌蛉科
藏华旌蛉
旌蛉是一类形态独特而美丽的昆虫,其成虫具有特化的飘带状或丝状后翅及延长的喙状口器,主要分布于环境偏干旱且温暖的地区。
此前,我国仅记录有中华旌蛉一个旌蛉科物种。中华旌蛉分布于云南怒江的干热河谷地带,由于数量稀少,被列为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21年,中国科学院的科考团队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期间,在西藏察瓦龙乡干热河谷中采集到3头旌蛉,其形态和分布范围均与中华旌蛉存在明显差异。经过系统性的研究,发现于察瓦龙的旌蛉被证实为新物种,科研人员将其命名为藏华旌蛉。
我国的干热河谷地带不仅孕育着藏华旌蛉这样美妙的昆虫,还栖息着诸多特有的动物植物类群。这种包含许多特有类群的独特的生境,是探索相关物种演化的天然实验室。然而,我国西南地区干热河谷地区的生态系统也非常脆弱,近些年因大量的农耕与旅游开发有着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一区域特有物种的生存受到了威胁。针对我国干热河谷地区的特有生态系统的保护亟待加强。
八、长跗古刺鳞蛉
初露锋芒的猎手
长跗古刺鳞蛉
Archarhachiberotha longitarsa Wang, Ren & Wang, 2024
发表团队: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永杰团队、首都师范大学任东团队
发现地:内蒙古赤峰市道虎沟
分类地位:脉翅目 螳蛉总科
长跗古刺鳞蛉
说起长着镰刀状捕捉足的昆虫,许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螳螂。不过早在螳螂出现之前,一些螳蛉总科昆虫就演化出了发达的捕捉足。然而,由于白垩纪之前的化石证据较少,目前人们对螳蛉总科捕捉足的起源和早期演化还知之甚少,尤其是步行足向捕捉足演化的过程仍然存在很多谜团。
长跗古刺鳞蛉的化石标本近乎完整,状态良好。该物种的前足兼具了捕捉足和步行足的形态特征:其延长的基节、粗壮且腹侧具刺的股节等特征,是捕捉足的标志性结构;发达的跗节则接近于步行足类群。
长跗古刺鳞蛉的发现为探究螳蛉总科捕捉足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直接的化石证据,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地球生态环境打开了一扇窗。
九、南岭钩帕扁甲
生物多样性“暗物质”
南岭钩帕扁甲
Ancistria nanlingensis Pan, 2024
发表团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鞘翅目形态与进化研究组
发现地:广东、江西
分类地位:鞘翅目 帕扁甲科
南岭钩帕扁甲
帕扁甲科是一类独特而隐秘的甲虫。它们主要栖息于受到虫害的活树或腐朽的树干中,取食象甲、天牛、小蠹等昆虫。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帕扁甲的存在不仅可以控制各种蛀干昆虫的数量,也参与了朽木的分解过程,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
帕扁甲独特的生活习性,使其难以通过传统的昆虫采集方式获得。因此,帕扁甲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罕见昆虫。钩帕扁甲属是帕扁甲科下最大的属。此前,我国最后一次记录钩帕扁甲属物种已是2013年。可以说,我们对这类森林昆虫的了解是极为有限的。
2024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鞘翅目形态与进化研究组的科研人员,利用飞行阻隔器、马氏网和埋罐的方式,在我国南方地区发现了包括南岭钩帕扁甲在内的3个钩帕扁甲属新物种,极大的拓展了该类群在我国的物种记录。
利用被动采集获得用传统方法难以发现的新物种,如同发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暗物质”。在自然界中,像这三种钩帕扁甲一样的“暗物质”还有很多。被动采集装置用持久而静默的方式捕捉着自然界的奇妙瞬间,在生物多样性领域发展、美丽中国战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等方面都具有深远意义。
十、薛氏星天牛
体似玄玉,背负双星
薛氏星天牛
Anoplophora xuei Lin & Wen, 2024
发表人:绵阳师范学院林美英
发现地:贵州梵净山、广西猫儿山
分类地位:鞘翅目 天牛科
薛氏星天牛
星天牛属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天牛类群,具有相当高的物种多样性。它们一般体型较大,体色漆黑,许多种类的鞘翅上具有由白色绒毛形成的“星斑”,例如常见的光肩星天牛和华星天牛。
不过,并不是所有星天牛都有“星”,发表于2024年的薛氏星天牛,就是一种体表几乎全黑的星天牛。薛氏星天牛体长2-3厘米,体黑色,仅鞘翅中部靠近边缘有一块白色绒毛斑;跗节被蓝色绒毛,像穿着蓝色的小靴子;鞘翅基部光滑,无颗粒或刻点。
薛氏星天牛的数量稀少,目前仅已知2号标本。其种名“薛氏”,是为了致谢其正模标本的采集人、我国昆虫分类学者薛国喜博士。
至此,“2024年度中国十大昆虫新物种”评选活动圆满结束!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也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昆虫分类学!
在元宵佳节之际,所有主办及协办单位在这里祝大家:家圆事圆,岁岁平安!
主办:
中国昆虫学会昆虫分类区系专业委员会
北京昆虫学会昆虫分类与演化专业委员会
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昆虫网
协办:
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
国家动物博物馆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