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平台动态

“2024年度中国十大昆虫新物种” 候选名单(六)

来源:王彦卿 刘星月 昆虫分类区系专委会日期:2025-01-27

35、耿民吉丁

Buprestis (Akiyamaia) gengmini Qi & Song, 2024

投稿人:宋海天(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创新团队)

发现地: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分类地位:鞘翅目 吉丁虫科

耿民吉丁

耿民吉丁

吉丁虫是一类形态多样、分布广泛的甲虫,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见到它们。吉丁虫的幼虫一般蛀食树干,而成虫则多取食植物叶片或访花。许多种类的吉丁虫拥有极为华丽的体色和金属般的光泽,搭配较大的体型,美丽而震撼。因此,吉丁虫也被称为“宝石甲虫”,许多艺术家也以吉丁虫为灵感或材料,创造出了瑰丽的艺术作品。

吉丁属是吉丁虫科的模式属,其下包含若干亚属,其中,秋山吉丁亚属是一个美丽而罕见的类群。2022年,在云南本地的傈僳族居民的帮助下,科研人员宋海天发现了一种独特的吉丁:其正面底色朱红,带青色条纹,反面紫色,是典型的中国风配色。许多艳丽的吉丁虫都以绿色为底色,通体红色的种类的种类非常少见。在对这种紫红色吉丁进行仔细的解剖和检视,并与其他物种进行对比后,科研人员证实其为秋山吉丁亚属下的新物种。

耿民吉丁背面观(左)和腹面观(右)

耿民吉丁背面观(左)和腹面观(右)

宋海天用父亲的名字“耿民”命名这个新物种,以感谢父亲对他兴趣的培养和支持。“耿民”这个名字在中文里的意思是“忠心耿耿为人民”,也符合此物种的颜色和象征意义。

论文中,科研人员还对整个秋山吉丁亚属进行了整理与修订,同时描述了包括耿民吉丁在内的两个新物种。该研究成果不仅获得科研人员和昆虫爱好者们的极大关注,还登上了该期期刊的封面。科研人员相信,我国一定还有更多美丽的大型吉丁虫等待我们的发现。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646/zootaxa.5410.3.1

36、吉隆寄蝇

Tachina jilongensis Zhang & Dong, 2024

投稿团队:沈阳师范大学张春田教授团队

发现地:西藏吉隆

分类地位:双翅目 寄蝇科

吉隆寄蝇

吉隆寄蝇

提到苍蝇,你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它那令人讨厌的嗡嗡声,或是它落在食物上那令人作呕的样子。然而,有一类苍蝇——寄蝇,可能给人们不同的印象:它们身披彩色密毛,飞行速度奇快;常穿梭在花丛和草木之间,吮吸花蜜;寄蝇还是其他昆虫的寄生性天敌,对控制许多农业害虫的数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吉隆寄蝇就是2024年发现于我国西藏吉隆县的寄蝇新物种。

吉隆寄蝇成虫身形较大,胸部和腹部布满了黄色绒毛,酷似蜜蜂;更有趣的是,其腹部末端具亮眼的橘黄色绒毛,十分引人注目。其外部形态和生殖器结构都与近缘种存在较大的差异。

吉隆寄蝇所在的寄蝇属,其幼虫主要寄生各种鳞翅目昆虫的幼虫(也就是常说的毛毛虫)。它们的寄生方式非常独特,被称为“蚴生形”:雌性寄蝇成虫将卵产在寄主的食料植物上或寄主的活动范围内。产下的卵会迅速孵化,刚破壳的幼虫会像“探险者”一样四处闯荡。它们能闻到植物被啃食而散发出的气味,从而锁定自己的目标——毛毛虫。一旦发现寄主,幼虫便会迅速钻进寄主体内,以寄主的组织为食茁壮成长,而寄主则会逐渐变得虚弱,最终死去。最后,成熟的寄蝇幼虫会从寄主体内钻出并化蛹,蛹孵化出成虫,开始新一轮的生命循环。

寄蝇的存在对于控制其他昆虫的数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吉隆寄蝇的发现,不仅让寄蝇属增添了新成员,为寄蝇科昆虫的生态功能和鳞翅目植食性害虫生物防治潜力研究提供了新的潜在天敌资源,也将为寄蝇系统学、生态学、行为学及寄生生物学领域带来更多的发现和启示。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3897/zookeys.1191.105549

37、淡黄亨得利腐木蝇

Hendelia flavida Yang, Yin & Xi, 2024

投稿人:杨帅来(河南农业大学)

发现地:云南贡山

分类地位:双翅目 禾蝇总科 腐木蝇科

淡黄亨得利腐木蝇

淡黄亨得利腐木蝇

腐木蝇科隶属于双翅目禾蝇总科,是一类在野外较难发现的中小型蝇类。腐木蝇体型一般较细长,体色以黄、棕或黑色为主,体背侧常具斑纹。其触角梗节外部或内部末端边缘有三角形延伸;中足和后足胫节端部有时具端背鬃;翅前端通常具暗色云斑。

腐木蝇科昆虫的分类研究在我国一直处于空白,直到2021年,我国第一篇腐木蝇科文章才正式发表。2013年,中国农业大学的科研工作者李轩昆于云南采集到一种腐木蝇。该物种头部、胸部呈浅黄色,下颚须呈白色,胸部背板具非常不明显的斑纹,尾须很小,前阳基侧突具有4根中鬃。由于对腐木蝇的研究较少,该物种从发现到发表经历了十余年的时间,最终于2024年被正式发表,得名淡黄得利腐木蝇。该研究同时描述了我国亨得利腐木蝇属的另外3个新物种。

目前,我们对腐木蝇科昆虫的了解还非常有限。以各种蚊、蝇为代表的双翅目昆虫,由于体型小、难以鉴定等原因,常常被人们忽视,但实际上,双翅目昆虫不仅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在自然界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双翅目昆虫中还隐藏着大量未被发现和描述的新物种,很多类群的生活习性也尚不为人知。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3897/zookeys.1212.127558

38、平须舞虻属4新种(并列)

黄毛平须舞虻

Platypalpus flavipilosus Wang, Wang, Yang & Lin, 2024

长突平须舞虻

Platypalpus longus Wang, Wang, Yang & Lin, 2024

盛氏平须舞虻

Platypalpus shengi Wang, Wang, Yang & Lin, 2024

水磨沟平须舞虻

Platypalpus shuimogouanus Wang, Wang, Yang & Lin, 2024

投稿人:王源源(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农业农村部人工草地生物灾害监测与绿色防控重点实验室)

发现地:内蒙古自治区

分类地位:双翅目 舞虻科

黄毛平须舞虻(左上) 长突平须舞虻(右上),盛氏平须舞虻(左下) 水磨沟平须舞虻(右下)

黄毛平须舞虻(左上) 长突平须舞虻(右上),盛氏平须舞虻(左下) 水磨沟平须舞虻(右下)

舞虻隶属于双翅目短角亚目,是一类体型小巧、行动敏捷的昆虫。虽然体型小,但舞虻是凶猛的捕食者,会捕食其他小型飞虫,能控制小型昆虫的数量。舞虻科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多样,其中,平须舞虻属的外形就非常独特。

许多捕食性昆虫都具有用于捕猎的捕捉足,不过它们中的大多数都选择将前足特化为了捕捉足。而平须舞虻却不同,它们的中足膨大,内侧生有成排的尖刺,能够闭合起来控制猎物。这种将中足特化为捕捉足的形态在昆虫中是非常少见的。

平须舞虻体型较小,体长一般不足5毫米;复眼在额和颜窄的分开;喙明显短于头长;触角第3节短锥状至长锥状。肩胛明显,无明显肩鬃;中鬃2-6列,与背中鬃分开,有时中胸背板毛很多,中鬃和背中鬃难以区分。翅前缘脉终止于M1+2末端;亚前缘脉末端游离,不达翅前缘;R4+5和M1+2端部平行或明显会聚;臀脉退化,痕迹可见,或完全消失。前足腿节稍加粗;中足腿节明显至显著加粗,腹面有2排刺状腹鬃,外侧常还有长的前腹鬃和后腹鬃;中足胫节稍弯曲,有1排很短的腹刺,末端一般有形状多样的端距。雄腹部末端向右旋转。

2024年,科研人员描述并发表了发现于我国内蒙古地区的4个平须舞虻属新物种:黄毛平须舞虻、盛氏平须舞虻、长突平须舞虻、水磨沟平须舞虻。

黄毛平须舞虻 整体及部分结构特征

黄毛平须舞虻 整体及部分结构特征

盛氏平须舞虻 整体及部分结构特征

盛氏平须舞虻 整体及部分结构特征

平须舞虻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性为进化生物学和昆虫分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不同地区的平须舞虻属物种在形态上的差异,如内蒙古新发现物种与四川已知物种在体色、触角、足的结构等方面的不同,针对它们的研究有助于昆虫分类学者深入研究昆虫的适应性进化和物种形成机制,进一步了解生物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演化过程和规律,丰富昆虫学的理论知识体系。

长突平须舞虻 整体及部分结构特征

长突平须舞虻 整体及部分结构特征

水磨沟平须舞虻 整体及部分结构特征

水磨沟平须舞虻 整体及部分结构特征

这些新物种的发现,对生态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它们如同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个小齿轮,虽然微小却不可或缺,为内蒙古的生物多样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科学研究的舞台上,它们是解开物种进化和生物地理学谜题的关键钥匙。每一个新物种都是大自然书写的独特故事,等待着我们去深入解读,同时也将激励着更多的科研人员去探索这片土地上隐藏的无尽奥秘,守护这份独特的生物宝藏。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3897/zookeys.1198.114643

39、大瑶山象大蚊

Elephantomyia (Elephantomyia) dayaoshana Lu, Xu & Zhang, 2024

投稿团队:青岛农业大学昆虫分类学实验室

发现地:广西大瑶山

分类地位:双翅目 大蚊总科 沼大蚊科

大瑶山象大蚊

大瑶山象大蚊

在溪流、湿地甚至阴沟等潮湿的环境中,不难见到一类昆虫:它们体型巨大,六条细长的足伸展开来有时能有手掌般大小;飞行速度不快,但是嗡嗡作响。它们就是大蚊。大蚊是蚊子的远亲,不过和蚊子不同,大蚊不论雌雄都不吸血,是一类对人无害的昆虫。

虽然叫“大蚊”,但并非所有大蚊都有着巨大的体型,一些大蚊的体型并不比蚊子大,例如象大蚊属。象大蚊也拥有细长的针状口器,不过它们的口器并非用于吸血,而是用来伸入花朵取食花蜜的。

2024年,科研人员发表了发现于我国广西的象大蚊属新物种——大瑶山象大蚊,这也是首个在广西省发现的象大蚊属物种。大瑶山象大蚊体长约5毫米(不包含口器),而其细长的口器就有约3毫米长。该新种与其他象大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翅脉特征上:新物种R4脉突然垂直向上分出,基部与Rs脉垂直,Rs脉与R5脉近乎呈一条直线。此外,利用雄外生殖器形态也能区分该新种与近缘种。

大瑶山象大蚊翅脉特征

大瑶山象大蚊翅脉特征

大瑶山象大蚊的发现为象大蚊属内部的分类提供了新的视角,其显著延长的口器也为研究昆虫的适应性演化提供了重要资料。象大蚊能够将极度延长的口器精准地伸入花朵深处,增强了花朵与授粉昆虫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植物的繁殖。它们对花蜜的采集行为,也为人类对植物授粉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线索。而它们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独特作用,能启发我们在改善作物授粉效率、优化农田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思考。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680/entomotax.2024014

40、片马箭大蚊

Toxorhina (Ceratocheilus) pianmica Xu, Lv & Zhang, 2024

投稿人:吕韩慧颖(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青岛农业大学)

发现地:云南省泸水县

分类地位:双翅目 大蚊总科 沼大蚊科

片马箭大蚊

片马箭大蚊

箭大蚊属隶属于沼大蚊科象大蚊族。这类昆虫是蚊子的远亲,它们拥有明显延长的口器,但并不吸血,而是以花蜜为食。

中国此前记录箭大蚊属7种,其中4种由张晓等人于2015年发表。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箭大蚊属的多样性及其分布,科研人员检视了存放于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的箭大蚊标本,在这些标本中发现了箭大蚊属1新种。该物种体棕色,口器长,触角短,胸部背板无明显纵条纹,翅的dm室开放;雄虫腹末生殖基节基部和端部均具粗壮的深色刚毛。该物种的采集地为云南省泸水县片马镇,因此科研人员将其命名为片马箭大蚊。

片马箭大蚊翅脉及雄性外生殖器特征

片马箭大蚊翅脉及雄性外生殖器特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3897/zookeys.1205.117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