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中华泛居木虱
Melanastera sinica He & Burckhardt, 2024
发表团队: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多样性及基因组学创新团队彩万志/李虎研究组
发现地:海南省
分类地位:半翅目 胸喙亚目 木虱总科 扁木虱科
中华泛居木虱
木虱是一类小型植食性昆虫,体长一般小于5毫米。许多木虱的成虫都善于飞行和跳跃,部分种类的若虫还会分泌蜡质,形成蜡丝或蜡质外壳。全球目前已知的木虱有超过4000种,其中大部分都是专食性的,即只会取食一种或同属的几种植物。有些种类的木虱是重要的农业害虫,如柑橘呆木虱专性取食柑橘类水果,它们会传播柑橘黄龙病,是对我国柑橘种植业威胁最大的农业害虫。
大部分木虱都只取食特定类群的植物,但泛居木虱属却是一个例外。它们的取食范围相当广泛,包括桃金娘科、番荔枝科、菊科、肉豆蔻科、大麻科、野牡丹科及锦葵科等多个植物科。
泛居木虱属的物种绝大多数都分布于南美洲,此前在旧大陆仅记录过1种泛居木虱。2024年,中国农业大学的宋凡副教授及博士生何志新与瑞士巴塞尔自然历史博物馆的Daniel Burckhardt博士合作,发表了发现自我国海南的泛居木虱属新物种——中华泛居木虱。中华泛居木虱是在我国乃至整个亚欧大陆记录的第一种泛居木虱,也是第二种发现于美洲之外的泛居木虱。
中华泛居木虱体长约2.5毫米;前翅具黑色斑点以及褐色斑块,具有宽大的翅痣;雄性阳基侧突近方形;五龄若虫触角10节。该物种偏好取食锦葵科植物。
中华泛居木虱头部、触角、翅及两性外生殖器手绘图
中华泛居木虱的发现,对于农业生产和生物学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泛居木虱属广泛的取食范围使其具备成为重要农业害虫的潜力,该物种的发现能让我们对潜在的风险做出准备。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分布于亚欧大陆的泛居木虱,对中华泛居木虱的研究有助于解开木虱在地理上的扩散过程与食性演化的谜团。
论文链接:https://doi. org/10.3897/zookeys.1204.123740
8、方廷玉狭蝉
Angusta fangtingyui Wang & Wei, 2024
发表人:王佳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魏琮教授科研团队)
发现地:福建省
分类地位:半翅目 头喙亚目 蝉科 小蝉族
方廷玉狭蝉
2020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魏琮教授团队的王佳丽在我国东南部的南岭山脉考察时,采集到两头蝉科昆虫,其形态与已知物种存在差异。但由于标本数量较少,科研人员并没有立刻发表该物种,而是将其保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昆虫馆,待日后获得更多样本后进行研究。三年后,昆虫爱好者方廷玉在福建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蝉,随即写信告知了蝉科分类专家魏琮教授。经鉴定,方廷玉发现的蝉与2020年在南岭采集的的标本为同一物种。经过进一步研究,科研人员确认,这不仅是一个新物种,还是代表了小蝉族下的一个新属。在研究过程中,方廷玉不仅无偿地提供了新物种的标本,还拍摄了珍贵的生态照片。为了纪念方廷玉做出的贡献,新物种被命名为方廷玉狭蝉。
方廷玉狭蝉成虫体型较小,体长2-2.5厘米。在活体状态下,其头部和胸部呈鲜绿色,腹部为棕色;而死亡后,头胸部会逐渐转变为赭色。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646/zootaxa.5403.5.4
9、阔叶宝岛蝉
Formotosena pervalida Wang, Hayashi & Wei, 2024
发表人:王佳丽(魏琮教授科研团队)
发现地:云南盈江
分类地位:半翅目 头喙亚目 蝉科 网翅蝉族
阔叶宝岛蝉活体照
宝岛蝉属是网翅蝉族下的一属,该属的物种体型大,体色鲜艳,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宝岛蝉对环境的要求较高,主要栖息于原始森林中。它们偏好在树冠层活动,因此难以观察和采集,在野外有时能听到它们独特的鸣叫声,但难以见其真容。
阔叶宝岛蝉标本照
阔叶宝岛蝉发现于云南。活体状态下,它们整体呈黑色,在头部、胸部背面散布着蓝绿、黄绿色的斑纹;漆黑的前翅上有一道淡色条纹,翅脉也呈现出淡雅的黄绿色,看起来非常美丽。在死亡后,阔叶宝岛蝉身体上的淡色斑纹会逐渐变色,最终变为橙黄色。不同于其他宝岛蝉,阔叶宝岛蝉头部后唇基无色斑;足的股节和胫节上具有黄色斑纹;雄性爪型突侧叶短而粗壮。
在该研究论文中,科研人员还解析了网翅蝉族内部的演化关系以及该类群进化历史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网翅蝉族在中新世中期起源于我国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青藏高原的抬升和东亚季风气候的变化对其演化早期的多样性分化具有重要影响。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syen.12649
10、小叶越螗蝉
Vietanna perparva Wang, Feng, Jiang & Wei, 2024
发表人:王佳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魏琮教授团队)
发现地:云南省普洱市
分类地位:半翅目 头喙亚目 蝉科
小叶越螗蝉
越螗蝉属成立于2021年,不过该属的系统发育地位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经过长期不懈地野外考察和标本收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魏琮教授团队在中国广西和云南发现了两种形态独特、此前从未记录过的越螗蝉属昆虫,其中一种即为小叶越螗蝉。
小叶越螗蝉偏爱栖息于茂密的丛林深处。它们的伪装能力极强,翅膀的透明纹路与周围环境几乎融为一体,这使得在野外很难发现它们。小叶越螗蝉与同属其他物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雄外生殖器形态上:小叶越螗蝉爪型突中叶粗厚且宽,顶端分为爪型突侧叶;尾节基叶小,部分与尾节边缘融合;阳茎粗壮,侧视呈“S”形。与同属其他物种相比,小叶越螗蝉的尾节基叶很小,因此科研人员以“小叶”作为其种名。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680/entomotax.2024022
11、双孔条大叶蝉
Atkinsonella biostiolum Jiang & Yang, 2024
发表团队:贵州大学 杨茂发教授团队
发现地:云南省瑞丽市
分类地位:半翅目 头喙亚目 叶蝉科
双条孔大叶蝉
叶蝉是知了(蝉科)的远亲。它们体型普遍较小,体色多样,外形看起来和蝉类似。与蝉不同的是,叶蝉不会鸣叫,但善于跳跃。叶蝉是植食性昆虫,常栖息于草地、灌木丛、树冠层中,吸食植物的汁液。部分叶蝉是农业上的害虫,它们吸食植物汁液和在植物组织里产卵的行为会对植物造成伤害,一些种类还可以传播植物病原物引起植物病害,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2024年,贵州大学的杨茂发教授团队报道了发现于我国南方的三个条大叶蝉属新物种,双孔条大叶蝉就是其中之一。它们体色鲜艳,头部、胸部的背面呈橙黄色并具浅黄色和黑色斑,前翅除后缘外整体呈翠绿色。有趣的是,该物种小盾片上具独特的斑纹,酷似一副卡通人脸。双孔条大叶蝉雄虫的下生殖板上具一对小孔,这一特征在大叶蝉亚科中系首次发现报道。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3897/zookeys.1221.129125
12、舒氏齿爪?(Xiū)猎蝽
Onychomesa schuhi Chen & Cai, 2024
发表团队: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多样性及基因组学创新团队彩万志/李虎研究组
发现地:海南省白沙县
分类地位:半翅目 异翅亚目 猎蝽科 蚊猎蝽亚科
舒氏齿爪?猎蝽
雄虫(左)和雌虫(右)
猎蝽是一类捕食性的半翅目昆虫。它们大多以昆虫或其他小动物为食,能用刺吸式口器向猎物体内注入消化液,随后吸食溶解的组织。很多猎蝽都是重要的天敌昆虫,它们不仅在自然界中控制了其他生物的数量,也可以被释放到农田中,用来消灭农业害虫。
猎蝽科昆虫的形态各异。舒氏齿爪?猎蝽隶属于蚊猎蝽亚科。该亚科的成员前足特化为长满尖刺的螳足状捕捉足,中、后足非常细长,长相十分奇特。
舒氏齿爪?猎蝽体长15-16.5 mm,体色浅褐色;前胸细长,近圆柱形,后叶强烈缩短成领状;前足为捕捉足,股节腹面具2列刺突,胫节腹面具1列小齿突,跗节强烈骨化、不分节,爪左右不对称;中、后足爪细长,腹面各具1三角形突起;前翅较窄长,远不及腹部末端;雄虫腹部末端宽圆,雌虫腹部末端呈舌状下倾。
舒氏齿爪?猎蝽是分布于我国海南岛的特有昆虫物种,目前仅在海南省白沙县的邦溪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现。它们生活在灌丛草地环境中,成虫可被灯光所吸引。它们行动缓慢,运动时前足左右并列、伸向前方,再配上其浅褐的体色,外观酷似一小段枯草杆。
舒氏齿爪?猎蝽生态照 王建赟摄
舒氏齿爪?猎蝽中文名中的“?”,含义为竹节虫,表明了这种猎蝽形似竹节虫的外形。种名“舒氏”则源于美国昆虫学家Randall T. Schuh的姓氏,以感谢他为本研究提供的支持和帮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42690-023-01149-6
13、西沙透翅天蛾
Cephonodes sanshaensis Deng & Huang, 2023
发表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虫害生物学与防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发现地:三沙市
分类地位:鳞翅目 天蛾科
西沙透翅天蛾
雄虫(左)和雌虫(右)
西沙群岛是中国南海陆地面积最大的岛屿,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不仅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重要门户,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之一。西沙群岛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作为中国南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物多样性状况能反映整个南海区域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2020-2021年期间,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黄国华研究团队多次赴西沙群岛开展昆虫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调查过程中,团队发现当地的一种透翅天蛾与该属的已知物种存在一定差异,后续基于的形态学和分子手段的分析也支持其为新物种。2024年初,该物种作为透翅天蛾属昆虫新物种被正式发表,为纪念其发现地,该物种被命名为西沙透翅天蛾。
栖息于榄仁属植物叶片上的西沙透翅天蛾
西沙透翅天蛾雄性成虫翅展在48-50毫米之间。头部绿色,复眼棕色,周围环绕着白色毛发;触角呈棒状,棕色,顶端钩状。胸部背板绿色;前后翅大部分区域透明。腹部背面上侧为绿色,下侧带有黑色和暗红色的带,组成漏斗形斑纹;腹部腹面白色。
在我国南方地区分布有另一种透翅天蛾:咖啡透翅天蛾,其形态和西沙透翅天蛾较为接近。二者在形态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前翅顶角和生殖器形态上。
西沙透翅天蛾是昆虫学领域的新发现,也是西沙群岛生物学研究的新突破。西沙群岛作为中国重要的边疆领土,不仅具有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在生态保护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沙透翅天蛾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西沙群岛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独特地位。同时,该物种的发现,也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战略意义,将其定名为西沙透翅天蛾,不仅是对西沙群岛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性的肯定,更是对我国领土主权的宣示。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apb.2023.08.001
备注:本研究论文于2023年线上发布,2024年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