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库 > 鸟类文献库
草鸮华南亚种
Tyto capensis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鸟纲 Aves
鸮形目 Strigiformes
草鸮科 Tytonidae
21131113140
冼耀华:1991:形态描述 鉴定特征 体形似仓鸮,但上体暗褐而具棕黄色斑纹,并有细小的白色斑点;面盘辉棕并有暗栗色翎领镶边;下体黄白色,并散布有许多褐色斑点;尾白而具褐色横斑;跗蹠披密羽,多栖息在草丛中。 形态(据Tyto c.chinensis标本,采自云南) 成鸟 面盘辉棕色,羽端沾赤褐,眼先有一黑色大斑,面盘周围有暗栗翎羽组成的翎领,下面的翎羽镶有暗褐色细边;上体暗褐色,各羽基部泥黄色,近羽端处有一白色小斑点,颈侧的泥黄色较多,有些标本并形成泥黄色块斑;小覆羽栗黄色并有褐色小点,中覆羽及大覆羽基部栗黄,先端褐色;初级飞羽外翈黄褐色,有暗褐色横斑,外缘有暗褐色小斑点,先端转为暗褐色,内翈浅栗黄色,亦有暗褐色横斑;次级飞羽同色,但内翈几近白色;三级飞羽栗黄,羽端为暗褐色;尾羽浅黄栗色,有4道暗褐色横斑,羽端处有由暗褐色细点构成的羽端斑;下体黄白色,在胸及两胁较著,并散布有轻微暗褐色斑点。 幼鸟(1962年5月20日采自安徽屯溪)体披橙黄色羽毛,缀以暗褐色斑块和斑点,飞羽黑褐而有橙黄色斑纹,翼上覆羽黑褐,亦有橙黄色斑纹,翼缘橙黄,散布有暗褐色细圆点;下体的橙色较浅,亦散缀以暗褐色圆点,尾羽亦橙黄色,有四道横斑;全身尚披有浅黄色的丝状绒羽,尤以下腹部最多。 虹膜暗褐;嘴肉白;脚黑褐色。 量衡度:(注:见图1) 冼耀华:1991:生物学描述 生态 栖息于山坡草地或开旷草原。在福建的福清县,栖息于羊齿植物覆盖的山丘内;在台湾见于1 500米以下的稠密草丛中。属夜行性鸟类,多在黄昏及夜间活动,白天则隐藏在茂密的草灌丛中。受干扰时,只能作短距离飞行,飞时左右摇摆,很不规则。谭维之等(1987)于1982年曾饲养过7只草鸮,先后喂以猪肉、牛肉、蛙、蛇、昆虫、蚯蚓、麻雀、鼠类等,发现它最喜吃鼠,一见老鼠就猛扑上去,用爪子抓住,对较大的鼠类撕裂而食,对中型、小型的鼠则整只吞咽。吞咽时,咬住鼠头,自己的头则向上向前一下一下地冲击,很快就吞下。过2—3小时后,才吐出一块块残留食块,内含不能消化的毛和骨。他们还曾检查过百块的残留食块,其中有11块含有麻雀和其他小鸟的羽毛和骨头,其余的都是鼠毛和骨。 谭维之等(1987)还在湖南平江县观察过草鸮的繁殖。巢营于密集芒箕丛中,十分隐蔽,不易发现。巢中的芒箕叶片适供挡风遮雨;地面有坡度,能保持干燥;窝内有两个通道,一遇危险,便于逃避;窝均朝阳,适于阳光照射,使窝内温暖。 每年9—10月是草鸮繁殖的高峰期。此时雌雄形影不离。交配前雄鸟微张两翅,体羽蓬松,并不时发出扑、扑声,终于跳至雌鸟背上进行交配,一连数次。雌鸟在产卵前活动明显减少。每只雌鸟产卵2—4枚。产卵时间一般在下午。卵为椭圆,呈乳白色。卵重(11枚)平均约为22.3—23.2克,卵径(11枚)约为32×39毫米。孵卵由雌鸟单独承担,每天除出去捕食1—2次外,其余时间都在巢内。孵卵期22—25天。雏为晚成性。刚出壳的小鸟不睁眼睛,身上只有少数绒羽,足弱,不能站立,全靠亲鸟喂养。亲鸟捕到鼠时,先把鼠头吃掉,再撕下鼠肉喂小鸟。过半个月之后,小鸟就可吞食无头的小鼠,并像亲鸟一样吐出食物残块。幼鸟经喂养约62日才离巢自营生活。我们于1983年12月14日在湖南衡阳县九峰山上,捕获4只羽毛丰满的幼鸟;同年12月27日,在广西防城县捕到3只幼鸟。郑作新等(1963)于1962年5月20日在安徽省休宁县屯溪镇深山中获一窝幼鸟共3只,通体尚披白色绒羽,飞羽还未完全成长;同年7月4日又获一窝3只幼鸟及一雌鸟。巢筑在大树根部凹陷处,由枝条构成,内铺以一些猴毛及其他兽毛。 草鸮是国内珍稀鸟类,嗜食鼠类,有益于农林生产。 冼耀华:1991: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Peters (1942: 84—85)基于地理分布原则,把草鸮分成二个种,分布于非洲的为Tyto capensis,分布于其余地区的为Tyto longimembris。但是它们在大小和比例上是相似的,栖息习性也相同,只是非洲鸟色调较暗,下体有大量明显的斑点等,可是这些差异,在不同地区的不同亚种中,是不显著的,因此,现在许多学者都认为它们属于同一个种,统一在最早的名称T. capensis之下。 任国荣(1933)把采自广西瑶山的标本订为T. longimembris melli,认为与指名亚种T.l.longimembris的区别,“在于面盘白色,而非粉红或赭色,上体杂霓黄而非杂浓橙黄,下体淡黄而非净白,且褐色之斑点亦大;跗蹠亦壮健(86—94对75毫米)”。我们曾将4月采自瑶山的一个雌鸟,与广州附近同期采到的雌鸟及其他地区的标本对比,瑶山标本除下体及胫羽较多栗黄色外,其他方面差别不大。因此,我们同意Amadon et al.(1946);郑作新(1976)等意见,把Tyto l.melli作为T.capensis chinensis的同物异名。Caldwell et Caldwell (1931),把采自福建福清的一个标本,认为它与Tyto longi-membris不同,订名为T. longimembris albifroons 新亚种,这个只根据一个标本命名,同时也没有和它的新亚种模式产地距离仅60公里的Tyto l. chinensis亚种对比,现在都认为T.l.albifrons不过是T.c.chinensis的同物异名。Swinhoe于1866年发表一个产自台湾的新种Tyto pithecops,但Sharpe (1875)早就认为台湾的T.pithecops并非新种,而应归隶于“Strix candida”实即“S.longimembris”,作为一个亚种。目前一般公认印度产的Tyto longimembris 应隶属于Tyto capensis之下,作为草鸮的印度亚种Tyto capensis longimembris。台湾与印度相距很远,台湾产的草鸮从地理分布的角度着眼,似应订为Tyto capensis pithecops(参阅郑作新,1976)。 亚种分化 草鸮全世界计有7个亚种,我国有2个亚种。
上一篇:鸟纲鸮形目鸱鸮科斑头鸺鹠(横纹小鸮、猫王鸟)Aves STRIGIFORMES Strigidae Glaucidium cuculoides601-1.pdf
下一篇:鸟纲鸥形目鸥科黑腹燕鸥(尖尾燕鸥)Aves Lariformes Laridae Sterna acuticauda287-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