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库

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库 > 鸟类文献库

鸟纲雀形目雀科高山岭雀Aves Passeriformes Fringillidae Leucosticte brandti495-1.pdf

2014年12月06日 03:43
  • 物种名

    高山岭雀指名亚种

  • 拉丁名

    Leucosticte brandti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鸟纲 Aves

  •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 燕雀科

  • 资源编码

    21131113181

  • 描述

    傅桐生、宋榆钧:1998: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个体大小和体色近似林岭雀,但头顶烟黑色,体羽和翅缘苍淡或污灰色,腰和翼上小覆羽沾玫瑰红色;上体微具斑纹。 形态 (据指名亚种) 雄性成鸟:额、眼先、眼周及头顶前部烟黑色;头顶后部、枕及颈灰褐色至黑褐色;耳羽、背、腰及肩淡褐灰色,后者有暗色条纹;尾上覆羽灰白色而沾褐;尾羽黑褐,具棕白色边缘;中、小覆羽灰白,后者有玫瑰红色羽缘;小翼羽黑色,边缘白色;初级覆羽黑色;飞羽除内侧的2枚三级飞羽的内翈为褐色、外翈灰白色外,其余的三级、次级和初级飞羽均为黑褐色,外翈的灰色向外逐渐变窄至最外侧呈宽阔灰白至白色羽缘;颏、喉及胸淡灰色,腹及尾下覆羽灰色更淡;翼下覆羽白色,腋羽浅灰或白。 雌性成鸟:与雄鸟相似,但较晦暗。腰羽粉红色不大明显;下体具纤细条纹。 虹膜褐色;嘴和脚均黑色,但雌鸟和幼鸟的嘴为淡黄和暗黄色。 量衡度:(注:见图1) 傅桐生、宋榆钧:1998:生物学描述 生态 高山岭雀是高寒山区鸟类,栖息于海拔较高的山地,在青海见于4100一4800m高处,在西藏见于5000m以上;有的亚种在新疆也见于2600和3050m处,但在冬季未见有下至低处者。此鸟的生活环境和习性很似雪雀,一般栖于高寒高原、苔原、草甸草原以及山坡草地中。结群生活,一般为小群,于冬季也少有集成大群者。性颇活跃,飞翔和行走都很快。性怯疑,不易接近。飞翔时常发出“twitt-twitt”、“twee-ti-ti或peek-peek”的叫声;平时有“chirp”的叫声,还有一种特有的叫声,音似蜡嘴雀或石(即鸟)刺耳的“churr”声;一些学者认为它没有歌声。 高山岭雀完全在地面寻找食物,但在灌木或草地上休息。其食物主要是野生植物的种子,兼食浆果。据江智华等于1975年8月在西藏吉隆县剖胃观察,内容物全部是草籽。 繁殖期在6—7月间,巢一般筑于地面和石堆下方,有时也利用天然兽穴。巢由各种干草构成,内垫羽毛等。全窝卵平均4枚,纯白色。据钱燕文等1962年6月采到的藏南亚种雌鸟,体内的一枚即将产出的卵,大小为10mm×8mm。 秋末和冬季在气候不良的时期进行游荡生活,或从高山下降至稍低的河谷中。 傅桐生、宋榆钧:1998: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采自新疆吐鲁番的指名亚种(L.b.brandti)下背具淡褐、银灰的底色,无明显纵纹,最内侧次级飞羽基段外翈全为灰白色;飞羽和尾羽黑色;小覆羽有玫瑰红色。在塔什库尔干采到的南疆亚种(L.b.pallidior)色泽最淡,头顶暗褐,下背及肩羽呈灰淡黄褐色,微具轴纹;最内侧次级飞羽的外翈为淡黄褐色。采自四川的四川亚种(L.b.walteri)似南疆亚种,但色最暗,头顶前部黑。采自西藏的藏南亚种(L.b.audreyana)的下背和肩羽近棕色,背具狭窄的棕褐色纵纹。在青海采得的青海亚种(L.b.intermedia)下背底色与指名亚种相似,但是具有宽阔暗褐色纵纹。至于疆西亚种(L.b.pamirensis)和西藏亚种(L.b.haematopygia)都和指名亚种有细微差别,由于数量很少不再对比。 亚种分化 高山岭雀在国内见有7个亚种 傅桐生、宋榆钧:1998:生境与习性 高山岭雀是高寒山区鸟类,栖息于海拔较高的山地,在青海见于4100一4800m高处,在西藏见于5000m以上;有的亚种在新疆也见于2600和3050m处,但在冬季未见有下至低处者。此鸟的生活环境和习性很似雪雀,一般栖于高寒高原、苔原、草甸草原以及山坡草地中。 傅桐生、宋榆钧:1998: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高山岭雀在我国分布甚广,但多在高寒山区,数量不多;食物主要为野生植物的种子,因此,对农、林、牧业的益害关系不显著。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