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项目介绍

项目介绍

来源:日期:2021-02-03

大别山区横贯鄂、豫、皖三省,是我国中东部地区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古老的地质历史,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提供了宝贵条件。开展大别山区生物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不仅可以填补该地区生物资源调查的空白,为探讨中国生物地理区系演化、多样性保护以及物种形成等科学研究提供资源支撑,还可以为该地区生态和经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丰富我国战略生物资源储备。

在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作为项目负责单位,联合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微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以及位于大别山区范围之内或周边的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黄冈师范学院、滁州学院、宿州学院、信阳师范学院等15家单位,共同承担“大别山区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专项任务。

本项目计划对大别山区涵盖的安徽、河南、湖北三省交界地区7市40个县(市)总面积达7万多平方公里进行全面系统的野外考察,采集生物(包括脊椎动物、昆虫和无脊椎动物、植物(含大型真菌和地衣))标本、组织样品,拍摄影像资料;对获得的标本和组织样品进行整理制作、分类鉴定、获取DNA条形码信息;建立大别山区生物标本及组织样品实体库、物种资源数据库、重要生物类群DNA条形码数据库;对大别山区重要生物资源组成、分布、利用与保护现状进行评估。

项目预期成果主要包括:采集生物标本不少于12万号、组织样品与遗传材料不少于6000份,拍摄生态照片3500张,完成5000种以上的物种鉴定,获取600种重要物种DNA条形码6000条,构建大别山区生物多样性信息共享平台,提交大别山区重要生物资源组成、分布与资源现状评估报告1份,信息数据汇交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和“国家植物标本资源库”。

本项目设置12个研究课题,其中动物类群6个,植物类群5个,大型真菌及地衣类群1个。项目执行期4年(2020-2023),经费940万元。

项目经过4年执行,在上级部门和项目牵头单位、课题承担单位以及项目专家组等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下,项目组全体人员按照预定计划努力工作,共组织190次野外考察,覆盖大别山区7市40个县(市、区),以及秦岭东延的桐柏山、伏牛山地区,采集标本27.4万号,组织样品6620份,拍摄生态照片1.2万余张,超额完成资源采集任务。对约18.6万号(份)标本进行了整理制作,对约14.5万号标本开展分类鉴定,其中鉴定到物种的标本为12.4661万号,包括24纲、157目、662科、3229属、6789种,发现疑似新属2属,新种60余种,中国新纪录属6属,新纪录种80余种;对12.4661万号标本进行了数字化整理,对其中1420种进行了DNA条形码测序,获得了7288条序列。构建了物种信息数据库、标本信息数据库、重要类群DNA条形码数据库,在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网站构建了“大别山区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信息共享专题平台;基于野外考察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以及对采集标本进行整理制作和分类鉴定,参考相关文献,对大别山区生物资源组成、分布与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估,完成了评估报告。向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和国家植物标本资源库汇交了采集的标本、组织样品等实物资源和构建的数据信息。已有23名硕士生和10名博士生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12名职工职称得到了晋升。已发表研究论文55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

本项目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达到了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