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尾鮠

缩略图

  • 物种名

    叉尾鮠

  • 拉丁名

    Leiocassis tenuifurcatus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硬骨鱼纲

  • 鲇形目 Siluriformes

  • 鲿科 Bagridae

  • 资源编码

    21131119236

  • 描述

    背鳍条Ⅱ-6—7;臀鳍条ii—iv-13—1 8.胸鳍条Ⅰ-8—9;腹鳍条i-5。鳃耙11—15。 体长为体高的4.8—7.2倍,为头长的4.2—5.5倍,为尾柄长的4.7—5.3倍;为前背长的2.8—3.6倍。头长为吻长的2.5—3.2倍,为眼径的6—9.2倍,为眼间距的2.2—3.4倍,为头宽的1.3—1.6倍,为口裂宽的2.3—2.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4—3.7倍。游离脊椎骨42—45枚。 体细长,前部纵扁,后部侧扁,尾柄细长。头较小,头顶被皮膜。吻圆钝,略突出。口小,下位,弧形。唇厚,边具梳状纹,在口角处形成发达的唇褶。上颌突出于下颌。上、下颌及腭骨均具绒毛状细齿,形成齿带,下颌齿带中央分开。眼中等大,侧上位,位于头的前半部,被皮膜;无游离眼缘。眼间隔隆起。前后鼻孔相距较远,前鼻孔呈短管状,位于吻端,后鼻孔裂缝状。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后伸达眼后缘;颌须短,后伸至眼后缘;外侧颏须长于内侧颏须,后伸达眼后缘。宽孔大,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鳃耙细小。体光滑无鳞。 背鳍短小,骨质硬刺前缘光滑,后缘具弱锯齿,起点位于胸鳍条后端之垂直上方略前,距吻端大于距脂鳍起点。脂鳍低长,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的中央。臀鳍起点位于脂鳍起点之垂直下方稍后,至尾鳍基的距离大于至胸鳍基后端。胸鳍侧下位,硬刺前缘光滑,后缘锯齿发达,后伸不达腹鳍。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端垂直下方略后。距胸鳍基后端大于距臀鳍起点。肛门距臀鳍起点较距腹鳍基后端为近。尾鳍浅分叉,上、下叶等长,圆形。 活体侧灰褐色,腹部灰白。各鳍灰黑色。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