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王应祥,李崇云:2000: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尾较短,多数少于体长之半;后足16.5—18.5mm;M1具3个内侧突和3个外侧突;M2的第3后内角突痕迹状或消失,M3具4个外侧突和4—5个内侧突。听泡长不及7.Omm;M1左右对应的三角突彼此融合。
形态
外形:体形多数小于中华绒鼠,体长75一149mm,尾长21—59mm,短于体长之半;后足长不足2Omm。头较扁圆,颈部较短。前足稍短于后足,前后足五指(趾)均具尖锐的爪。前足内侧第1指特小,不及第5指的一半,第3指最长,第2指略短于第4指;后足第1趾较短,略为第5趾的一半,第2、3和4趾接近等长。掌垫5个,蹠垫6个。尾被毛较短而稀疏,具环鳞,尾尖具一束长簇毛。
毛色:体被细柔、厚密的长毛。上体从吻、额、颈、背、腰、臀直至尾基,茶褐色、暗栗褐色或棕褐色,面部及额稍淡,耳毛较短而稀疏,除耳缘为黑褐色外其余部分与背色相似。体侧毛色较浅,须喉部毛尖深灰色,胸、腹及鼠眼部淡棕黄色、肉黄色或灰白色,腹面毛基黑灰色或蓝灰色。前足足背灰白色或灰黑色,掌面灰黄色或灰白色。后足足背淡黑褐色、棕黑色和灰黑色。尾双色,尾背黑褐色、棕黑色;尾腹灰白色,靠近尾基部色较浅,近尾端2/5后较深,黑褐色;尾端毛束茶褐色。
头骨:头骨曲度较平缓,侧观之,脑颅较低平。颅全长约25.0—27.5mm;吻较短,吻长小于颅全长的1/3。鼻骨稍大于吻长,其后端达颧骨中部,前宽而后窄,从后至前略下斜,形成一斜坡。额骨中央凹陷不十分明显,顶骨往后略微下斜。齿隙约为腭长的1/2或超过之。听泡大而胀圆。腭较长,腭长超过颅全长的1/2。
牙齿:上颌具2枚向内弯曲的桔黄色长门齿,臼齿构造较为复杂,咀嚼面由内外两排相互交错的三角形齿环组成,成体臼齿无齿根。M3具3个内侧突和3个外侧突,第1个内外侧突相通形成一个大的三角形,后面2个内外侧突为相互交错的小三角突。M2稍小,具3个外侧突和3个内侧突,但第3后内侧突较小或呈痕迹状或缺失。M3稍长大于M2,具4—5个内侧突和3—5个外侧突,第1内侧突与第1、2外侧突相通,第2内侧突与第3外侧突相通,第3—5内侧突与第4外侧突相通。下颌M1左右对应的三角突通常汇通,呈成对排列,具5个内侧突4个外侧突。M2比M1小,由3个大小相等的三角突组成,具3个内侧突和3个外侧突,M3是下颌最小的一枚臼齿,具3个内侧突和3个外侧突。
量衡度(衡:g;量:mm)
体重15—48,体长75—149,尾长21一59,后足长12—22,耳长7—19;颅全长21.3—27.5,颅基长21.5—27.2,基长19.4—25.7,腭长10.8—14.9,颧弓宽12.1—16.1,眶间宽3.1—5.0,后头宽10.5—12.9,臼齿横宽4.3—5.7,鼻骨长6.95—8.17,鼻骨宽3.05—3.30,齿隙长6.64—8.01,听泡5.71一6.96,上颊齿列长5.58—6.53,下颊齿列长5.44一6.42。
王应祥,李崇云:2000:生物学描述
西南绒鼠栖于1100-3800m左右的阴暗潮湿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亚高山暗针叶林、高山杜鹊灌丛和草甸,在3000m左右的暗针叶林带最多。洞道多在长有苔藓、地衣和杂草的土质松软的地下,洞道较浅,通常沿地表延伸。黄昏后外出觅食、活动频繁,以植物种籽、鲜嫩多汁的根、茎、叶子地被植物的花芽果实及嫩草等为主要食物,也食少量的昆虫及小动物。繁殖能力强,多在春末夏初产仔,产仔期可延至7—8月,每年一胎,每胎2—6仔。
王应祥 李崇云:2000:分类讨论
西南绒鼠为 Thomas (1912)根据云南西北部德钦的标本定名为田鼠属Microtus 的一个种即:Microtus(Anteliomys)custos。Hinton(1926)把 Anteliomys 独立成一个属,把它改定为 Anteliomys custos;Osgood(1932)认为:Anteliomys 仅有亚属(Eothenomys 属的亚属)地位,西南绒鼠为这一亚属的一个种,即 Eothenomys(Anteliomys)custos,后来一直被沿用(G. Allen,1940;Ellerman等,1951;Corbet1978;Honacki等,1982;Corbet 等,1992)。
亚种:西南绒鼠已记载过的3个亚种即指名亚种E.c.custos、丽江亚种E.c.rubellus和康定亚种E. c. hintoni(Allen,1940)。我们查看了云南西北部大量的西南绒鼠标本后发现:采自宁菠泸沽湖地区一带和大理点苍山的标本与原有的3亚种有较明显的差异。宁菠泸沽湖地区的标本,颅全长26.1(25.1—27.2)mm,是本种中头骨量度最大的一个亚种,M3具4个内侧突,但尾较短27—42mm,也是本种中最短的一个亚种;点苍山标本,尾较长45—59mm,与康定亚种 E. c. hintoni 相似,但上臼齿M3具5个内侧突,毛色也有所不同,这两个地区的标本应为新亚种。
王应祥 李崇云:2000:生境与习性
栖于1100-3800m左右的阴暗潮湿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亚高山暗针叶林、高山杜鹊灌丛和草甸,在3000m左右的暗针叶林带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