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王祖祥:1998: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雄鸟头顶和腰灰色;背部呈肉桂红色,并具黑色纵纹;颏、喉和上胸黑色,下体余部白色沾棕;雌鸟具短的淡皮黄色眉纹。
形态 (据藏西亚种)
雄性成鸟:额、头顶至后颈灰色或稍沾褐色,后颈有栗色混杂;背部肉桂红色并具黑色纵纹;腰及短的尾上覆羽褐灰,较长的尾上覆羽和尾羽暗褐,前者并隐约可见灰褐与暗褐相间的横斑,尾羽具淡棕色羽缘;小覆羽肉桂红色,中覆羽基部灰黑,羽端白色;小翼羽及大覆羽黑褐而具肉桂红色羽缘和羽端;初级覆羽及次级飞羽暗褐而具淡棕色羽缘,初级飞羽暗褐并具狭形的淡棕色外缘;眼后具一栗色带至后颈,与后颈的栗色有的相连,有的不相连;眼下及下嘴基部、颏、喉至上胸中央概呈黑色;颊、耳羽及下体余部白色沾棕,体侧稍染灰褐色。
雌性成鸟:头及腰灰褐,眉纹淡土黄色;背部土黄沾褐,具黑褐色纵纹;翅和尾羽暗褐色,前者具淡棕色羽缘;下体淡灰稍沾黄褐,胸部和体侧的灰色稍暗浓。
幼鸟(8月上旬):酷似雌鸟。但颏、喉、上胸中央可见浅的暗褐色斑点,体侧较暗,采于8月下旬的标本,颏、喉的颜色已转向较似成鸟的黑斑,只是黑色稍淡,其余体色已似成鸟。
虹膜暗茶色;雄鸟嘴呈黑色,雌鸟嘴呈褐色,前者秋季亦转褐色;幼鸟嘴色同雌鸟;脚皮黄色。
量衡度:(注:见图1)
王祖祥:1998:生物学描述
生态 家麻雀栖息地的海拔高度各亚种区别较大。藏西亚种较高,从3700m至4300m之间,而新疆亚种则分布于1300—3100m之间。一般结群活动,常见于河谷林间、田野耕地和居民点附近,繁殖期间多见成对活动,但也有单个活动的。典型的叫声是单调的“chirrup”或“chirp”音节,有时能发出似“chissick”或“tissip”声。也有一种柔和的“swee,swee"或“dwee"的叫声;当受惊或兴奋时,有一种似“chur-r-r-it—it-it”的隆隆声;当捕食者接近时,还会发出一种似“chree"的颤音。歌声是一种单调叫声的连续,点缀以“chirrup,cheep,chirp”等相类似的音节。
杂食性,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根据我们在西藏阿里地区8月份所解剖的8个雀胃分析,除一个为空胃外,仅见一个胃内检到蝇类、幼虫,其余的均为青稞,油菜花瓣、草子、大米和砂粒,大米显然是在居民点附近拣食所得。塔什库尔干标本的胃内剖检到麦粒。
巢营造于屋檐,墙垣的洞、穴处。6月中旬在塔什库尔干采到的标本有明显的孵卵斑,这时雄体的睾丸亦相当发育,经检视2只雄鸟分别为9mm×7mm、9mm×8mm,但同时在雌鸟卵巢中未见有明显发育的卵泡,其大小都比较均匀,两只的记录分别为1mm×1mm、2mm×2mm。
8月初采到与成鸟一起活动的幼鸟,估计最早5月下旬开始繁殖,由于我们在8月下旬还在这高寒地区采到雄性生殖腺为10mm×7mm的个体,生殖腺相当膨大,所以我们推测这个亚种一年可能不止繁殖一次;在国外,本亚种记录一年繁殖2—3次。
地方性留鸟,有短距离的随季节作垂直迁移的现象。
王祖祥:1998:分类讨论
亚种分化 家麻雀世界有11个亚种,我国有3个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