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郑宝赉:1985: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眼先和脸黑色;翅亦黑;中央尾羽灰褐,外侧尾羽皆黑,并具白端;余体羽灰色,下体较上体浅,腹部和尾下覆羽转白。
形态 (C. n. siamensis,采自云南)
雄性成鸟:额、眼先、颊、耳羽皆黑,耳羽黑色较淡,余头部及上体概石板灰色;初级覆羽黑色,次级覆羽与上体同色;飞羽黑而微具光泽,并狭缘以灰色;中央尾羽灰褐,具浅色羽端;其余尾羽黑色,先端灰白,向外侧相形见宽;颏黑,喉暗灰至灰黑;胸部渐转为灰色,至下腹部呈灰白色;尾下覆羽几纯白;翼缘灰色,或白色杂黑:翼下覆羽灰白。
雌性成鸟:与雄鸟相似,唯额、眼先、颊和耳羽浅淡,呈灰黑色;颏、喉与胸同为灰色;尾上覆羽具白端,有的具明显的黑色羽干纹。上体和下体灰色均较雄鸟浅淡。
幼鸟:与雌鸟相似,多数飞羽狭缘以白色;随年龄不同横斑范围或大或小;翼缘黑白相间。
虹膜棕红至褐色;嘴跗蹠黑色。
量衡度:( 注:见图1)
郑宝赉:1985:生物学描述
生态 大鹃鵙是东洋界的鸟类。栖于平原至海拔2,000米的开阔次生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也见于雨林。单个或结小群活动,大都在树冠部分活动。1976年12月间,在云南中部哀牢山(海拔1,400米)曾多次遇见大鹃鵙单独活动在混交林,偶而见二只相伴。不甚畏人,性迟钝。一次,射击一鸟未中,飞离停息于数十米远的大树上,再次射击获得。鸣声单调,响亮而远传,有如“giang-giang”之音。
剖析于1月(4只)、3月(4只)、4月(4只)、5月(5只)、6月(1只)、8月(1只)和12月(4只)采自云南的数十只鸟胃,内含物有鞘翅目昆虫(11次)、鳞翅目幼虫和蛾类(6次)、金龟甲(5次)、天牛(3次)、螽蟖、蝉、竹节虫(各2次)、膜翅目昆虫和螳螂(各1次)以及其
它昆虫(5次)。植物性物质有榕果(8次)、种子(2次)、浆果((1次)以及其它果实(3次)。
1972年5月1日在云南南部绿春采得的1只雄鸟,其生殖腺发育较大,约10×7毫米。
郑宝赉:1985: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大鹃鵙鵙以喉和前颈具横斑与否以及体形大小分为若干亚种。印度半岛向东至印度阿萨姆西部的种群,喉和前颈概具横斑。阿萨姆东部以东包括中国南部和中南半岛,喉和前颈纯色无斑。
检查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可作季节性比较的35、15(采自海南岛)成体标本,同季节的雌性,脸部较雄性浅淡,上、下体灰色也较雄鸟为浅。但在同季节同性别的标本中,上、下体的灰色深浅并不完全一致,脸和喉的黑色部分不但深浅不一,范围亦有大小,尤以喉部为甚。例如1957年3月的5只雄鸟,喉部有灰黑色以至黑色者(No.463)。此种个体差异的现象在其他地区的种群中谅亦如此。幼鸟的变异较成鸟更为明显。采自福建的2只雄鸟和1只雌鸟,上体羽色较采自海南岛者稍深,且有褐色渲染。其中1只雄鸟(No. 142,4月)喉部黑色较前述No. 463的雄性 larvivora 为深;但另一只雄鸟(12月)则喉部呈石板灰并渲染茶黄色;一只雌鸟(2月)喉部灰色又较后者为浅。
siamensis 是分布在中国3个亚种中体形最大的一个亚种。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采自西双版纳的3只雄鸟,与前述采自福建的 No. 142 标本相似,但石板灰色稍浓暗,其中1只雄鸟喉部黑色稍浅于 No. 142,而与海南岛的 No. 463 相似,另1只较深,并具光泽。复旦大学于2月采自云南思茅的标本,脸部与喉部的羽色与海南岛的一致。
鉴于个体差异现象多,比较标本不足;因此,对中国已有记录的3个亚种的稳定鉴别特征和分布地区尚难提出确凿论证。例如 Hartert(1910)以海南岛雄性标本翅长(166—173毫米)短于台湾的 rexpineti(174—180毫米)而区别为 larvivora,翅长量度是不重叠的。经测定福建和广东的,rexpineti,6只雄鸟翅长为163、170、172、173、174、176毫米,4只雌鸟翅长为162、168、170、173毫米,与海南岛 larvivora 18♂♂168.2(161—175)毫米,15♀♀167.1(158—174)毫米有较大的重叠,羽色一致地较深。Hartert 又指出台湾的 rexpineti 主要特征在于喉部黑色,连同脸显得较黑;但就上述检查的云南、福建、广东、海南岛等地标本的喉部均见有灰色、灰黑以至黑色者;喉黑的个体其黑色连于脸部的黑色必然显得多黑。Stuart Baker(1918)描述了 siamensis 的颏、喉和上胸无斑;分布在中国大陆南部和海南岛的标本均见此类型。我们尚未采得台湾的 rexpineti 作对比,本志据检查的标本并依循已有记述仍将中国的大鹃鵙仍分为3个亚种。
亚种分化 大鹃鵙分化有19个亚种,分布于我国的有3个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