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嘴百灵

缩略图

  • 物种名

    长嘴百灵指名亚种

  • 拉丁名

    Melanocorypha maxim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鸟纲 Aves

  •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 百灵科 Alaudidae

  • 资源编码

    21131113156

  • 描述

    李德浩:1985: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体形大;嘴较粗长,微弯曲;外侧尾羽具大的白斑;胸的两侧各具一不甚显著的黑褐色斑块。 形态 (M. m. holdereri,采自青海天峻、鄂陵湖,西藏西部) 上体褐色,头和腰羽沾棕,各羽中央暗褐,边缘淡;眉纹和颊部近白色,耳覆羽茶黄;颈部羽毛常明显沾灰,边缘茶褐,除中央一对尾羽外,端部均呈白色,最外侧者几全为白色;初级飞羽褐色,第一枚的外翈亦几纯白,其余仅缘从窄的白色;翅覆羽和次级飞羽褐色,具棕缘,较内侧者具宽的白端。下体近白沾灰棕色,胸部尤著,两胁棕色更浓些,有些标本胸部还具不明显的暗褐色斑点,有些还见在颈侧和喉下具杏黄色的斑块。雌雄相似。 虹膜暗褐;嘴暗黄,先端黑;跗蹠黑色。 量衡度:(注:见图1) 李德浩:1985:生物学描述 生态 这种鸟虽然也是草原鸟类,但它的栖息环境多在较湿润的草甸草原地区或沼泽地方。这些环境,草一般比较高,往往有由于地势高低凹凸形成的草墩,所以在湖泊周围、河湾、纳滩地最易见到。虽然它们的栖息地比较局限和固定,但并不见成群活动和迁飞,总是成对或单个的分散在这一栖息地区,似乎各自占有一片地盘。平常它们多藏匿在土墩旁低洼处的草丛中,像无鸟存在,但当受到惊动,则见急速、紧张地从低洼处站移到草墩上观望、鸣叫,顿时热闹非凡,很是有趣;叫声悦耳、宏亮;较胆大,若入不临得太近,一般不飞,飞时也不远去,也不高飞。 杂食性,主要以草籽为食。另外,我们在其胃内也检到青棵和甲虫等。 据 Baker(1926), Ali(1946), Ali et Ripley(1972)曾都记载过它们在西藏西部玛法木湖周围和西藏中部纳木湖收集到的繁殖材料。在玛法木湖、丁湖、姜叶马湖地区,观察到它们在六月间繁殖。一个巢两枚卵,量度为28×20和28×21毫米,另一个巢(采于6月27日)已有三只雏鸟,约为8日龄。 在纳木湖记载的材料它们繁殖盛期为6—7月,巢成碗形,筑于地面的浅土穴里,位于较干燥的土墩之间,边缘多为海绵状的沼泽,这些地方不易受到入和其它动物干扰和侵害。每窝卵数2—3枚,长形,卵表面呈带乳黄的橄榄绿色,密布褐色细点斑,有的甚至几全为这种点斑所遮盖。大小为29.0×19.0毫米。另一个巢卵2枚,分别为30.0×19.0和29.0×19.0毫米,巢于7月25日采自纳木湖岸的荆豆属(furze sp.)植物和粗壮的草丛中,那里是太阳能很好照射到的湖岸。 我们在西藏阿里地区门士于8月巧日曾采到刚出窝不久的幼鸟,它们只能很短距离的扑飞。在青海玉树地区,8月中旬见到幼鸟活动特别频繁。同月采到的两只雄鸟生殖腺为3×3、6×6毫米。 李德浩:1985: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这个种较早时候分两个亚种,1937年,Stegmann把采自青海鄂陵湖的标本建立了一个新亚种,即M. m. subgrisea;又把采自祁连山西部哈拉河和党河南山(洪波尔特山)地区的标本建立了另一个亚种 flavecens。其后,Koelz(1939)又发表了 kashmirica标本,采自克什米尔(Kashmir)和汗里(Hanle)。这样,本种就有5个亚种之多。但是除了maxima、holdereri 两个亚种外,其余3个一直争论较大,意见颇不一致。(Whistler,1941;Hartert, 1904; Schafer, 1939; Meise, 1937; Vaurie, 1951;郑作新,1976)在这些意见中除了论及某些亚种能否成立外,也涉及到某一个地方采的标本的亚种归属问题,如 Whistler(1941)认为 kashmirica就是指名亚种的同物异名,虽 Vaurie(1951)也赞同kashmirica 不能成立,但他认为这个地区所采的标本与指名亚种还是有区别的,在体色上和采自青海柴达木、青海湖、甘肃北部的标本相一致,即应属于 holdereri 亚种。 我们虽然没有克什米尔地区的标本,但将西藏阿里噶尔雅沙和门士的标本与采自西藏南部亚东、浪卡子、定日、定结、西南部普兰等地的标本进行了对比,发现后者体色明显较深,羽中央的黑褐色轴纹很浓著,与棕色的羽缘相衬,对比明显。而后者体色较淡,多棕色渲染,与稍淡的棕色羽缘相衬,轴纹亦显得不如后者明显,这些特征与我们在青海湖、鄂陵湖、天峻县、河南县采的标本相一致,所以我们认为 Vaurie 的意见是正确的。 这样也同时澄清了西藏西部长嘴百灵(flavescens)亚种问题。Whistler(1941)曾提出这个地区的标本与 maxima 没有明显区别,不同意西藏西部的标本定为 flavescens。但Vaurie 认为后者体色明显浅淡,沾较多黄色,特别是头顶部,下体近纯白色,可以区分,而同意成立这个亚种,但以后他又表示怀疑,提出它们可能属于 holdereri 亚种。根据我们对比了阿里和祁连山的标本,可以比较肯定地说,西藏西部的长嘴百灵属于 holdereri 亚种。 原记录分布于祁连山西部、柴达木盆地或抵西藏西部的 M. m. flavescens(郑作新,1976),看来当是 M. m. holdereri 的同物异名,虽然我们没有柴达木的标本,但分布应当是连续的。不会有别的亚种把同一亚种分割开。因此,本种仍为两个亚种。 亚种分化 全世界仅有两个亚种,中国均有分布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