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河鳟又名猫鱼、亚东鲑、山溪高尾鲑。河鳟是1870年从英国移植印度北部,而后引进到西藏亚东地区。主要分布在欧洲的北半球寒冷地带,像爱尔兰、冰岛以及注入芬兰湾的诸河流,均有河鳟的生存。在中国西藏的分布只见于亚东(卓姆河)。侧扁,梭形。头较小,侧扁。嘴短而钝。口大,前位。口裂倾斜。犁骨突起较长。颌骨、舌骨及犁骨均有细小而锋利的牙齿。颌骨及犁骨的牙齿排列呈长条状。颌骨齿单行,两侧约20枚。犁骨齿双行,约13枚。上颌骨发达,向后伸延稍超过眼后缘。眼大,位于头侧稍前方。鳃孔大,假鳃必达,鳃膜与峡部不相连。鳃耙细长,排列较疏。尾柄粗短。鳞小;背鳍、尾鳍及胸鳍等之基部均被以易脱落之鳞片。鳃盖骨上亦覆易脱落之鳞片。
背鳍细弱,无硬棘;其后缘略平直;其起点位于体中央的稍前方。脂鳍小,不发达,但后缘可游离活动;其长约等于眼间距,其基部约与臀鳍基末端相对。胸鳍鳍末端略钝,其长占胸鳍基至腹鳍基间距的51.5-56.8%。腹鳍末端略圆,其长占腹鳍基至臀鳍起点间距的62—74%;其起点与背鳍第4—6根分支鳍条相对。臀鳍短,后延不达尾鳍基部。尾鳍宽(故亦称宽尾河鲑),后缘向内凹陷,略呈弧形,上下叶末端略圆。
体色:生活时,体有萤光,体背绿褐色,体侧越至下部越淡,腹部几为白色。头及鱼体背面和背鳍、胸鳍均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侧及背鳍、尾鳍具绿色、红色及黑色斑点;这些斑点不规则地分布于侧线上下,但侧线之下绿色斑点较少。因该鱼颜色极为鲜艳美丽,故当地称之为“花点鱼”。福尔马林浸制标体:该鱼出水不及半小时,体色鲜艳程度即显著减退。两三天后黑斑点突出;一个月之后,萤光脱褪,体色褐灰色,绿色斑点消失,带有白圈的红色斑点只在侧线上下可见。侧线鳞105—120。第一鳃弓鳃耙数为17—19枚。鳃盖条10—12。幽门盲囊约36个。亚东鲑鱼全长172—258毫米,平均209.7毫米。体长149—199毫米,平均177.5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