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州绒[鼠平]

缩略图

  • 物种名

    洮州绒鼠

  • 拉丁名

    Caryomys ev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哺乳纲 Mammalia

  • 啮齿目 Rodentia

  • 仓鼠科 Circetidae

  • 资源编码

    21131111182

  • 描述

    王应祥,李崇云:2000: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M1两侧相对的三角突交错排列;尾长41—60mm,明显超过体长之半;M3后跟短而简单,具3个内侧突和3个外侧突。 形态 外形:体形小而短粗,与昭通绒鼠大小相近,体长79—105mm,但尾较长,41—6Omm,明显超过体长之半。眼小,耳小而呈椭圆形,被较短的毛。四肢细弱而短,前后足各具5趾(指),爪较尖锐,前足稍短于后足。前足第1指极小,第3指最长,第2指稍短于第4指,第5指为第4指的一半。后足第1趾较短,第三3、4趾长度相近,第5趾略长于第1趾。掌垫5个,蹠垫6个。掌、蹠垫间裸露无毛。尾毛极短,可看到环状鳞片。 毛色:体被细绒厚密的毛,上体棕褐、褐红或黑褐色,毛基为灰黑色。耳淡棕色或淡黑褐色,体侧比背部浅淡。颏、喉部毛灰白色或淡黄色,胸、腹至鼠鼷部毛尖白色、淡茶黄色或淡棕色,毛基石板灰色或黑灰色。四肢被毛较短,前后足背暗褐色或淡黄白色。尾毛较短,尾背黑褐色,尾腹灰白色或全部为淡黑色,末端具一束黑褐色毛丛。 头骨:头骨小,颅全长20.3—24.8mm,骨质较薄,不如中华绒鼠坚实。颅形扁平,很少隆凸。鼻骨前端与门齿齐平。眶间平坦,中央略向下凹陷。眼眶大,无眶上略。顶骨平缓,略向后倾斜。口盖长约为颅全长的1/2。门齿孔后缘达上臼齿齿槽前缘。齿隙长大于颊齿长。听泡大而隆胀呈椭圆形。 牙齿:上下颌各具2枚细长并向内弯的凿状形橘黄色门齿。臼齿无齿根,能终生生长。 M1较大,具3个内侧突和3个外侧突,除第1对侧突融合相通外,其后的侧突相互交错分离。M2较M3小,具3个外侧突和2个内侧突,除第1对外,其余均为封闭的三角突而且彼此交错排列。M3最小,各具3个内外侧突,前两对左右侧突相互融合,后跟很少向后延长,短而简单。M1是下颊齿中最大的一枚,除前帽和第3对外,其余两对对应的三角突相互交错分离。M2比M1小,具3个内外侧突,第2对内外侧突交错分离。 M3与M2相似,但窄于M1,各具3对相互联通的内外侧突。 量衡度(衡:g;量:mm) 体重17—31,体长79—105,尾长37—60,后足长12.5—26.0,耳长9—18;颅全长21.0—26.0,颅基长19.0—24.8,基长19.7—23.5,腭长10.6—13.4,颧宽11.3—14.4,眶间宽3.7—5.1,臼齿横宽4.4—5.7,鼻骨长6.2—8.6,齿隙长5.8—6.8,听泡长5.6—7.6,上颊齿列长4.7—6.2,下颊齿列长4.6—6.2。 王应祥,李崇云:2000:生物学描述 栖息于海拔1000—3600m的潮湿中高山山地森林、稀树灌丛和草甸草原。营夜间生活,穴居,洞道简单。喜在阴坡林下灌木较多的潮湿地带活动,以树种树皮、嫩叶、嫩芽、果实、鲜嫩的杂草及苔藓、地衣等为主要食物,也食少量昆虫。 现状:数量不多,可能为稀有种。 王应祥,李崇云:2000:分类讨论 洮州绒?最初是 Thomas(1911)根据甘肃南部洮州(现为临潭县)东南部的标本命名为 Microtus(Caryomys)eva。 G. Allen(1912)根据湖北的标本又命名为了另一新种 Craseomys aquilus。Hinton(1926)认为它系棕背?山西亚种 Evotomys rufocanusshanseius(=Clethrionomys rufocanus shaneius)的幼体而移入后者作为异名,Ellerman等(1951)沿用这一观点。但多数学者认为它不是幼体,其臼齿无齿根,毛被绒细而柔软似鼹形田鼠(Ellobius talpinus)而与棕背?不同,是绒鼠属 Eothenomys 的一个独立种,即:Eothenomys eva(G. Allen,1940;Corbet,1978;Honacki 等,1982;胡锦矗等,1984;郑昌琳等(1989);Wilson 等,1993;王廷正,1993)。本种M1两侧相对的三角突交错排列,二倍体染色体数目2n=54与绒鼠属的种类不同,而尾较长,尾长大于体长之半,尾毛较稀,尾鳞外露又与本属其他种有别。 亚种分化 已有两个亚种的分化,即指名亚种:C. eva eva 和川西亚种 C. eva alci-nous。 王应祥,李崇云:2000:生境与习性 栖息于海拔1000—3600m的潮湿中高山山地森林、稀树灌丛和草甸草原。

鉴定/评论

选择评论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