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lum:Arthropoda
门:节肢动物门
class:Malacostraca
纲:软甲纲
order:Mysida
目:糠虾目
科名:Mysidae
中文科名:糠虾科
属名:Archaeomysis
种名:kokuboi
描述:最大体长,雄性8.4mm,雌性10mm。
身体适度粗壮,头胸甲比较宽阔,腹部显著狭窄。体表光滑,生活时无色透明,固定后呈乳白色,具黑褐色斑纹。
额板三角形,侧缘稍覆盖或不覆盖眼柄的基部,顶端稍钝,略向下凹。头胸甲前侧角圆,后缘背面具凹,边缘光滑,第1胸节背面裸露。
眼长显著大于宽角膜呈半球形,宽与眼柄略等,长约占全眼长度的2/5左右。
雄性第1触角柄粗壮,第1节略等于或稍长于第3节第2节较短,其长超过首末两节的1/2,内缘末部具羽状刚毛,外缘具2个粗刺第3节背面外缘末部具1刺。
第2触角鳞片较长,其长约为宽的3倍,外缘光滑,齿端显著超出鳞片的顶部,末节小而不显著,末端约接近第1触角柄第2节和第2触角柄第2节的末部。上唇长大于宽,前缘仅具1中央小刺突,其刺短于上唇本身。大颚发育正常,门齿突显著,臼齿突也比较突出。触须第1节窄而短第2节粗大,基半不特别膨胀第3节纤细,末缘除具较粗壮的刚毛外,边缘还具较粗短的刺毛,末两节均具羽状刚毛。第1小颚基小叶具粗而带小刺的刚毛末小叶较宽,末部粗刺光滑。第2小颚内肢末节外缘具细小刚毛外肢中央内凹,边缘具10—12根羽状刚毛。
第1、2胸肢内肢较其后各对附肢粗壮第1对外肢基板外末角光滑,第2对者具1个显著的齿,鞭部由12节构成。第3—8胸肢内肢掌节由6—12节构成,一般前面附肢节数较少,后面节数较多第3—7胸肢外肢基板宽大,内缘具1圆突,外末角具1
显著的齿第8胸肢外肢基板的圆突和齿均不显著。
雌性具2对育卵板,前对较大,凹形,边缘具羽状刚毛后对由腹部侧甲形成,边缘光滑,一般怀卵数目较少,约为20粒左右。
雄性第1腹肢原肢很大,前缘约具10—12根发达的羽状刚毛内肢小而不分节,仅具羽状刚毛外肢由6—8节构成。第2腹肢内肢也为雏形,外肢7节,基节特长,约等于第2—5节长度之和,稍短于内肢。第3腹肢内肢与前两对腹肢相似,外肢特别发达,4节,基节显著粗大,基长与末3节略等,具4—6根粗壮的羽状刚毛末节末部附近有1—3个小刺,末端具2根粗短的带小刺的刚毛,末端约伸至第6腹节的后部。第4,5腹肢内肢简单外肢由6节构成。雌性腹肢不发达,皆为雏形,仅具小的分枝,内肢较大,外肢较小。
尾节较宽短,长约为基部宽的
倍,侧缘具7—9刺,末刺较前面的刺显著粗而长,末部缺刻较浅,底部具1不显著的裂口,缺刻略呈三角形,边缘约具8—13刺,由里向外逐渐增大。尾肢内肢显著长于尾节和外肢,腹面内缘在平衡囊附近仅具1刺,内缘约具5—6刺,刺的大小和间隔各不相等。尾肢外肢短于内肢,末端椭圆形,内缘具长羽状刚毛,外缘约具11—19个粗刺,刺的末部上缘具齿,下缘为细羽状刚毛。
我们的标本与Ii的标本相似,但也存在一些微小的差异。采自南海、东海和黄渤海的标本,由于生境和地理区的不同,在形态特征上也显示出一些差别,如胸肢内肢掌节的数目,雄肢腹肢外肢节数,尾节的长短比例和末部缺刻的形状,尾肢外肢外缘刺的数目等都不尽相同。
本种雄性第3腹肢内肢简单不分节,与北太平洋沿岸的Archaeomysis grebnitzkii Czerniavsky显著不同。
本种为沿岸浅水种,喜在砂质海滩水中生活,可以自由潜入沙中,在退潮时常可大量采到。
标本采集地 52 ♂♂,82 ♀♀,1951年11月6日至1982年6月8日采自河北北戴河,山东烟台,威海,青岛,日照34 ♂♂,90♀♀,1981年6月24日采自山东牟平东山北头108♂♂,361♀♀,1984年4月6日采自福建漳浦江口湾31 ♂♂,76♀♀,1958年5月20日采自海南海口近海。
国内分布: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都有分布)。
国外分布:日本、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都有分布)。
资料来源:刘瑞玉、王绍武, 2000. 中国动物志 节肢动物门 甲壳动物亚门 糠虾目. 北京: 科学出版社
pdf下载地址:
Archaeomysis_kokuboi.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