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针红斑病 Dothistroma pini

物种信息

  • 物种号

    1000202

  • 物种名

    松针红斑病

  • 子囊菌门

  • Phylum

    Ascomycota

  • 座囊菌纲

  • Class

    Dothideomycetes

  • 煤炱目

  • Order

    Capnodiales

  • 科名

    Mycosphaerellaceae

  • 中文科名

    球腔菌科

  • 属名

    Dothistroma

  • 种名

    pini

  • 拉丁名

    Dothistroma pini

  • 作者

    (Dorogin) M. Morelet

  • 年代

    1968

  • 原产地

    北美洲

  • 中文俗名

    松穴褥盘孢菌

  • 别名

    红带状斑病、叶枯病

  • 英文名

    Dothistroma blight

  • 最初入侵地点

    大、小兴安岭

  • 入侵年代

    1980

  • 国内分布

    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和云南省有分布

  • 国外分布

    在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南美洲、欧洲和亚洲多个国家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智利、英国、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津巴布韦等10余个国家。

  • 描述

    病害首先在老针叶上产生黄斑。在高度感病的寄主上,在子实体周围出现大面积的红色区域,上生密集的子座群,而在其他寄主上,受侵染的针叶只出现单一的红色或烧焦状。在受松针褐斑病菌侵染的辐射松上,偶尔也能观察到针叶变红;但不同的是它的子实体极少聚集成群,而是沿着针叶直线生长。随着病害的发展,分枝基部的针叶出现坏死,并脱落,逐渐扩展至新叶。随后,枝条的基部便开始一种慢性病状态,在茎和主枝上,带有一丛丛发病针叶群的末端常常会出现嫩条。 子囊盘开始为白色,埋生,表皮下生,后凸出,黑色,子座状和杯状或具腔(假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色,光滑,壁薄,具1~5分隔(或可达7个分隔),短棍棒形至长丝形;10~32μm×1.8~3μm,顶端圆,基部平截。性孢子器同松针褐斑病菌所描述的一致。子囊座密集地聚生在红色区域。这与松针褐斑病菌类似。子囊孢子稍长,但基本上与松针褐斑病菌一致。苗木、人工幼林和天然林均可受害。轻者影响树木生长,重者使幼树和苗木整株死亡。病害一般先从下部枝条感病,逐渐向上发展。在针叶上形成中间为红色,两端为褐色的带状斑点,中间产生子实体。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盘在针叶表皮下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为初次侵染来源,分生孢子由雨水和风传播,萌发芽管从气孔侵入。潜育期在2个月左右。

  • 种录入人

    马智

  • 种录入时间

    2018.12.25

  • 种校对员

    石娟

  • 种校对时间

    2018.12.30

  • 是否保密

相关数据支持
标本号 馆名 标本馆 物种号
WXW-015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IOZ 1000202
WXW-014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IOZ 1000202
WXW-013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IOZ 1000202
WXW-01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IOZ 1000202
WXW-01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IOZ 1000202
共15条信息 共3页 每页显示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