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沙蜥

缩略图

  • 物种名

    青海沙蜥

  • 拉丁名

    Phrynocephalus vlangalii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两栖纲 Amphibia

  • 有尾目 Caudata

  • 鬣蜥科 Agamidae

  • 资源编码

    21131115125

  • 描述

    鉴别特征 鼻孔间隔大,鼻间鳞4-7枚,背脊中央通常有一浅色的宽阔纵带,两侧各有一列黑缘白斑,但也有缺失纵带和呈现不规则背纹的个体;腹面常具大块黑斑。尾长等于或稍短于头体长,自肛孔至尾梢无黑、白相间之环纹。无腋斑。上、下颌均有齿11枚。第四趾的趾下瓣18-25枚。 形态 体形短宽而扁平,头体长47-64mm,尾长48-62mm。头背隆起,眼间微凹;吻钝,前部斜下至唇,吻鳞方形较小;鼻鳞3-4枚,鼻孔位于吻的前侧方,鼻孔间隔大,约与鼻孔至眼前褶的距离相等,鼻间鳞4-7枚。顶眼明显,周围的4-5列鳞及沿前额经眼间至顶部的鳞片较大。鼻孔与眼前鳞之间有颊鳞1-2枚。上睫鳞9-12枚,除最后3、4枚外,全为扁平形而呈覆瓦状排列。上睑缘鳞8-9枚,游离缘平齐,下睑缘鳞10枚,游离呈锯齿形,下睑缘鳞至上唇鳞之间有纵列鳞3-4行。上唇鳞11-17枚,下缘的鳞间形成缺口;下唇鳞(12)13-16枚,诸鳞上缘平齐。鼓膜部略为下凹,覆有细鳞。颞部膨大,被鳞也大。颏鳞大,约为其两侧下唇鳞的2倍。喉褶显著,从颏鳞至喉褶的一纵列鳞40-55枚。 背部被圆形粒鳞,脊鳞较体侧鳞略大,无棱,也不形成突出的鳞丛。颏、胸、腹部的鳞均甚平滑。四肢短粗,仅于上臂及胫部背面偶有小数棱鳞,然其棱脊极为微弱;前肢贴体前伸时仅中间的2、3枚指逾越吻端,指爪坚利,指长顺序4-3-2-5-1;后肢短,贴体前伸时趾端只及肩或喉褶部,第Ⅲ、第Ⅳ趾外侧栉缘发达,趾爪均短,趾长顺序4-3-2-5-1。尾基厚而扁平,往后变圆,末端细钝,尾后部的背、腹面均被棱鳞。背面沙褐色,头部有少数黑点,青海湖地区的个体于背脊中央有一宽阔的浅色纵带,两侧具一纵列黑缘白斑和橘黄色斑,但都兰和大柴旦的标本内里纵带不显。斑的周围有小白点,腹面黄白色。无腋斑。雄蜥的颏、胸部有黑点,腹部有一深黑色大斑;尾略长于头体部,尾梢腹面黑色。雌蜥颏、胸、腹部的黑斑色浅而较小。尾与头体部等于或略短,尾的腹面全为黄白色而尾梢呈橘黄色;后肢贴体前伸仅达腋下或肩部。幼蜥腹面全黄白色,无黑斑;后肢长,贴体前伸时超过喉褶前方。